誦讀教學模式探究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u訓練模式:語文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語文是有聲的藝術,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誦讀。以學生誦讀及運用語言為主,訓練模式是:初讀感知語言——再讀品味語言——三讀領悟語言——四讀運用語言,讓整個課堂充滿朗朗的悅耳讀書聲,在讀中還語文以生命、活力。
u模式的理論根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為什麼讀書這麼重要?因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在於習得語感,語感的獲得就是讀、讀、讀。語感作為一種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是以主體對語言文字的豐富的理法知識積累為基礎的,是以過去豐富的生活與言語經驗為依托的。葉老說:“至於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禦文字。”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加強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領悟。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直覺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維作中介,就能敏銳識別語言的內涵與情味,正誤與優劣。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對於文章的妙處,隻有通過反複誦讀才會體味到的,對於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靠反複讀,在不斷的語言感受中領悟,而非教師的講授灌輸中接受的,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讀出語言的味道,在讀中受到感染、熏陶,體現語言藝術的真正魅力,在抑揚讀頓挫、輕重疾徐的朗讀中可以聽出作者字詞句篇的劃分,語修邏文的處理。
u誦讀的具體方法;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語言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師的枯燥的條分縷析,還語文的本來麵目。
u誦讀符號:逗號、頓號停頓(1拍)分號、句號、省略號停頓(2拍)段與段之間停頓(3拍)連續(⌒)重讀(▲)輕音(△)升調(↑)降調(↓)快速(——)慢速(---)等等,有了這些符號,學生便於確定基調、處理輕重、調節停頓、控製語速,更準確地傳達出自己對於言語的外部形態和內蘊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實例分析:《一麵》中魯迅外貌描寫的學習
u[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表達對魯迅由衷的敬佩和悼念之情,學習魯迅的崇高思想品質;
2、知能目標:⑴熟練誦讀感悟語言⑵外貌描寫方法的學習及遷移應用
[教法及理論根據]
u語感領悟法: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本文文詞優美、準確,字裏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教師可指導學生反複朗讀課文3段、19段、32段,體會作者的情感,揣摩寫作特色。
u讀寫結合法,以寫促讀,以寫代讀,以寫促思。在感受和領悟語言的基礎上要積累和應用語言,“我手寫我心”寫是用文字把自己的語感固定下來、積累起來的重要步驟,聽說讀寫思在語文的學習中並重,聽讀是語言的輸入,說寫是語言的輸出,寫讓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得到創造性的展示,表現出獨立、自主的個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性,顯示教學的成效,達到教學的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本文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富、清晰起來。試著提供一個條件讓學生學寫人物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展開想象,窮形描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