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格序:
事物+分項特點+分項比喻物+分項相似點。
5、格文:
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群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渣,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隻請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朱自清《綠》)
(四)數物並喻格
幾個事物,並列出現,又並列設喻,互相映襯。促使聯想力向寬處、廣處伸展。
1、格例:
下雨,下雪,火車照常行駛。這時最能感到坐火車的幸福。看急雨打窗,長長的水溜像橫掛的株簾。聽雪霰輕拂,的聲音像竊竊私語:“旅客們,平安前進吧。”(吳伯簫《火車前進》)
2、格素:
事物(雨、雪),特點(水溜、聲),比喻物(株簾、私語),相似點(絲條狀、細柔聲)。
3、格量:
事物2,特點2,比喻物2,相似點2。
4、格序:
事物N+特點N+比喻物N+相似點N。
5、格文:
那沉甸甸的稻穀像一壟壟金黃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廂廂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蓮蓬,卻又像一盤盤碧綠的珍珠。(謝璞《珍珠賦》)
二、相關聯想格
依據人或事物彼此間的相互關聯,進行由此及比彼的聯想,叫相關聯想。
事物之間的關聯,千絲萬縷,或由人想到事,或由事想到人,或由物想到物,或由人想到人。人、事、物,就像織不布機上的經緯,春天的雨絲,冬天的雪線,相互交織著。相關聯想,正是要通過相互關聯進行想象。
1、格例:
拿起茶葉筒,使人想起南方那誘人的茶山。(袁鷹《井崗翠竹》)
2、格素:
某物(茶葉筒),特點(茶香),相關物(茶山),相關點(誘人)。
3、格量:
事物1,特點1,比喻物1,相關點1。
4、格序:
事物+特點+相關物+相關點。
5、格文:
聽見歌聲,仿佛同時看見隊伍,看見了隊伍兩旁擁擠著歡迎隊伍的人群。(吳伯簫《歌聲》)
三、相反聯想格
在人、事、物之間,向相反的方麵聯想,叫相反聯想。這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世界上的事物,充滿了矛盾,東與西,南與北,上與下,成與敗,好與壞,喜與悲,衰與榮,在聯想中,向相反方向聯想,正反對比,不但在表達上能造成鮮明的藝術效果,還能有效地把思路變得靈活。
1、格例: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一打油詩)
2、格素:
甲事物(陶盡門前土),特點(屋上無片瓦),相反事物(十指不沾泥),相關點(鱗鱗居大廈)。
3、格量:
甲事物1,特點1,相反事物1,相反點1。
4、格序:
甲事物+特點+相反事物+相反點。
5、格文:
刀光劍影的三十年過去了,就在毛澤東同誌住過的地方,就在你們當年流過血汗的地方,你們的下一代,正在實現著你們當年的理想。就在當年隻能點一根燈芯的地方,如今亮起了千盞萬盞電燈。(李銀橋《回憶毛澤東》文字)
四、類比聯想格
類比聯想的基礎,是兩個事物之間的類同點。有類同才能類比,無類同就不能類比。從表及裏,從內容到形式,從精神到行為,事物之間,存在著廣泛的類同點,因而也就有了廣闊的類比聯想的天地。
1、格例:
不是有位老紅軍戰士在天安門前,想起遵義會議的紅樓嗎?他聯想的真好。1976年10月,就像1935年1月,又像1949年10月,又一次次翻開曆史的新頁。(《文彙報》1989年2月4日三版)
2、格素:
甲事物(1976年10月),特點(天安門),類比事物(1935年1月、1949年10月),類比點(紅樓)。
3、格量:
甲事物1,特點1,類比事物2,類比點1。
4、格序:
甲事物+特點+類比事物+類比點。
5、格文: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隻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綠揚,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迭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能比擬得出呢?(朱自清《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