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激思法。所謂激思法,就是在上課之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以思考的態勢進入課文的學習。如上魯迅的《祝福》我就用此法:同學們,大家昨天都預習了課文,現在我想問問大家,祥林嫂叫什麼名字?——學生們都不經意地答道——叫祥林嫂唄!轉而一想,不對,祥林嫂不是她的名字,是她第一個丈夫祥林的稱謂。於是學生們都趕快翻書,思索開了,哦!真的,昨天預習好象是真沒注意祥林嫂有名字。她怎麼會沒名字呢?——這時,一直微笑著注視學生不出聲的我便說:同學們,祥林嫂是沒名字。在中國封建社會裏,婦女的地位,尤其勞動婦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她們不僅要受到官僚、地主的壓迫剝削,而且是男性的附屬品,她們“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小時侯,她們或許有個小名,一出嫁,就要把丈夫的姓放在自己名字前了,什麼李劉氏、張黃氏,或者幹脆就叫“xx屋裏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舊時代的婦女地位多麼卑微、低下。下麵,我們就來看看祥林嫂這位舊時代的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學生邊聽邊思,帶著對中國舊時代輕視、鄙視勞動婦女的思考,進入了《祝福》的學習。
像這樣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效果常常有如“撫尺一下,滿座寂然”。學生保持著思考的態勢,學習起來就事半功倍。
二、課頭的方式
課頭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講述式。即由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進行課頭的教學活動。前文激趣法《遊褒禪山記》、《邏輯知識·推理》兩個課頭,就是采用這種講述方式。
2、談話式。即由師生之間提問答問來進行課頭活動。如我上《晏子使楚》課頭,就用此方式:教師首先問——有誰知道戰國時期齊國的晏子和他出使楚國的故事嗎?立即有學生舉手,很有勁地講述了晏子使楚時進楚國“鑽狗洞、進入門”的故事。教師予以表揚。再問:晏子的口才怎麼樣?很機智吧?學生紛紛點頭稱是。我隨即又講了晏子使楚之二——“漂亮、高大的人派到好國家,醜陋、矮小的派到差國家”的故事。然後話鋒一轉,宴子使楚還有一件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宴子使楚(桔生淮南……)》。在師生的問答之中,學生既顯示了自己的閱讀麵、知識麵,又學到了新知識,而且水到渠成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3、直觀式。即由教師出示圖畫、表格、實物等來進行課頭活動。直觀課頭,由於形象的刺激,學生往往很感興奮。如我教《核舟記》之前,先拿出一個小小的石雕猴給同學們傳看,學生皆驚歎,這麼點大的石頭還雕出了一個這麼精細的猴。在學生爭相傳看,議論紛紛之時,我順勢接過話頭:同學們,這個石猴確實雕得很精細,可還有比這更精細、更微妙的呢,簡直精妙絕倫了!請同學們看課文《核舟記》。同學們興奮不已地進入了課文。
4、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錄相、多媒體平台等現代化手段的采用。如上《景泰藍的製作》一課,就可全程放映錄相。
5、綜合運用多種方式。課頭可以單獨采用一種,也可以綜合采用多種。多種方式的運用能綜合各種方式的長處,使課頭活動進行得有聲有色。如我上《春》課頭:同學們,春天是美好的,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就會覺得有無限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多少文人用彩筆描繪春天、歌頌春天。同學們還記得嗎,詩人杜甫在《絕句兩個黃鸝》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同學背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又是怎樣描繪的?(同學背誦)好!古人是這樣描繪春天的,現在我們來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繪、歌頌春天的……
這個課頭設計、實施就采用了講述、談話、背誦等方式,渲染了氣氛、造成了情境。
三、課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課頭的時間不宜過長。無特殊需要,一般隻需一二分鍾、三五分鍾不等。不可漫天講來、不著邊際。應迅速切入正題,以免喧賓奪主。
2、課頭應與課文有密切的聯係。課頭設計,應從課文實際出發,或考慮作者軼事、或考慮課文內容、或考慮課文特色、或考慮背景材料,不可隨心所欲,想講什麼便講什麼,以免花了時間,又沒有取得相應的效果,反而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
3、並非每堂課必用課頭。課頭盡管受學生歡迎,效果也很好,但也不是每課必用。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實際條件,因課製宜、靈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