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虛實切入詩歌的欣賞(1 / 2)

抓虛實切入詩歌的欣賞

對於一個有一定的社會經曆和較高文化修養,又具有較強理解能力的人來說,品味、欣賞詩的佳妙並不很難。而對於一個幾乎無社會閱曆,年齡隻有十五六歲的現代高中生來說,要教懂教會他們鑒賞詩歌,那就是一件難事。如何把這難事變成為易事,這就看我們語文老師的辦法。在這方麵我的做法是,從虛實入手,帶領學生進入詩的王國。一般說來在無鑒賞詩詞能力的學生麵前,無論你大講特講什麼意象啦、意境啦,什麼詩情畫意啦,學生聽後,可能還是模糊一片,如墜十裏雲煙。而你講什麼是實的、具體的、可觸摸的;什麼是虛的、抽象的、不可觸摸的,學生是完全懂的。

從詩的本質來說,是虛實相映的。實,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觀因素。虛,是指情感、氛圍、格調等主觀因素。從詩的寫法上來看,詩人也一般常采用以實帶虛,以虛入實,虛實結合的方法。說得更具體些,就是詩歌的思想、感情或詩所闡發的哲理是抽象的、虛的,而如何用具體的、形象的景物來表現詩的思想、感情或哲理,則又是實的。實,是基礎,而讓意境騰飛起來,卻是虛,是思想、感情的神秘力量。

比如,欣賞餘光中的《鄉愁》一詩,就完全可以用這種抓虛實切入的方法。“鄉愁”是一種感情,是抽象的、虛的。而作者為表現這種抽象的感情,他采用的正是化虛為實法。他選擇一組最富有特征,最能聚集離愁別恨的“客觀對應物”,即“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加以表現。這樣詩中的“我”的“鄉愁”,就實現了物化,就變虛為實了,即變成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時“我”的內心已經活動在物象上麵。這樣就將抽象的、虛的、濃濃的鄉愁情變成了實的,伸手即可觸摸的物象。學生不但能理解,似乎還有些許觸動。此時,再舉例以強化之。如李煜的《虞美人》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千秋歲》有:“飛紅萬點愁如海”;賀鑄的《青玉案》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作者把抽象的愁緒,竟忽而化作了滔滔東流的春水,忽而化作了飛紅萬點的海,忽而又化作了一川靄靄的煙草、滿城飄飛的柳絮、無休無止的黃梅時節的細雨。這些具體景物,使學生深切地理解了“愁”的纏綿,“愁”的繁多,“愁”的難以排遣。

再如欣賞徐誌摩的《再別康橋》,同樣可以用抓虛實法。詩人於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是抽象的、虛的。為表現這抽象的、虛的情感,詩人還是將其實化,即將這依依惜別的深情,附托於景物的具體描繪中。講清詩人對康橋具體景物,如“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康河的柔波”、“柔波中的青荇”以及“滿船的星輝”這些景物描繪得越美麗迷人,就越抒寫出詩人的、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就當然難舍難分。

不但欣賞《鄉愁》、《再別康橋》等可用此法,我覺得帶領學生欣賞絕大多數詩詞,都可用抓虛實的方法切入。聞一多要抒發抽象的“對黑暗社會的悲憤”,就將它化為具體形象的“一溝絕望的死水”;臧克家要表現抽象的“農民的悲慘命運”,就將其物化為一隻“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的老馬;舒婷要再現抽象的“祖國苦難的曆史”,就用了“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幹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灘裏的駁船”這一組密集的形象加以表現;郭沫若把自己的“愛國熱情”,實寫為“燃燒的煤炭”;而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水”。則是用了虛的,五官不能直接觸摸的夢和情,來虛化五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山和水,從而更生動地寫出了漓江山水的秀美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