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專題總領課教案(1 / 3)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總領課教案

說明:

本專題複習教案由三個子教案組成,每個教案一課時:專題總領課教案;如何把握詩歌的形象;怎樣品味詩歌的語言和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

一、古典詩歌鑒賞專題總領課教案

教學目標:

A、明確考綱要求,明辨複習重點;

B、構建古典詩歌相關知識網絡,以培植和強化學生的鑒賞基礎;

C、總結高考試題規律,預測2003年古典詩歌鑒賞試題走向,提出有針對性的備考方略

教學重點:構建古典詩歌鑒賞以及相關知識網絡和體係

教學難點:總結規律、預測走向;

教學方法:以感性材料為基礎,以理性升華為支點,在大量材料的支撐下,議、評、聯、結;

前置診補:

問題:曆年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目有何特點?

近十年來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目大盤點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夢令》;

1996年是一首詠史言誌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較閱讀形式出現的劉禹錫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題君山》;

1998年是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題是北宋詩人趙師秀的《約客》;

2001年是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明確:盤點一、曆年的古典詩歌高考試題均選自唐宋詩詞,具有經典、規範的特點;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觀題和主觀題,且由客觀題向主觀題轉化;

盤點二、曆年的高考試題均是近體詩,且大多數是短小精悍的絕句,沒有一年選古體詩或其他形式的詩歌;

盤點三、選材應力避兩點:1、家喻戶曉的作品不選,以免給猜題押題者提供機會;2、艱澀冷僻者也不予考慮;

盤點四、鑒賞的詩歌均選自課外。故閱讀相當數量的課外古典詩歌是做好鑒賞題目的前提。

教學過程:

一、明確考綱要求:(板書)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構建知識網絡

〔一〕設問:鑒賞常用知識有那些,如何對考綱進行細化和詮釋?

板書:術語、細化、詮釋

點撥:

1、文學作品的形象對小說來說是“人物形象”,對散文和詩歌來說就是意境,對戲劇來說就是戲劇人物所反映的戲劇衝突。其中,對敘事詩歌來說,“人”“事”就是形象;對於抒情詩來說,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對於寫景狀物的詩歌來說,詩歌中的“景”“物”就是詩歌的形象。

2、文學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歸納: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麵的內容:

⑴、修辭方法(板書):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複等;

⑵、表現手法:(板書):

表達方式(板書):

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情景交融)。

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麵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文藝表現方法(板書):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

⑶、篇章結構(板書):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誌、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3、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層麵的內容:

板書:思想內容

⑴、書寫個人際遇、遣懷即興的內容(板書)。

主要的表達程式和用語有以下:

詠物言誌、即事感懷抒懷、羈旅客心、傷春惜春、自傷遲暮、遊子思歸的鄉愁、閨怨樹奇、愛情詩;

⑵、抒寫國家興衰和百姓疾苦(板書)

邊塞征戰、懷古詠史抒懷、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作

**作者的觀點態度也包括兩個層麵內容:

①態度:同情、褒讚、激賞;貶斥、厭惡、冷漠

②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專製性

曆史性:唯物史觀、唯心史觀

提示:這個過程及其重要,它起著為整個鑒賞過程定向的作用。否則,學生在做這類題目時會有老虎吃天,無從下手的感覺。

如,下麵是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其一),讀後回答問題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A、詩題為《秋詞》,那麼,作者在詩中寫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麼?

B、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簡析。

C、本詩在構思和立意以及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

從這首詩的設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分別考查了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態度等考點,題肢設計嚴密、科學,有較好的檢測功能。而明確了考點的具體內容對於正確地解答詩歌鑒賞題目具有強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對於考點的闡釋的重要性。

[附:簡析]這首宮怨詩,運用深婉含蓄的筆觸,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寫一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中,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前三句寫景,後一句寫人。寫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氣氛的作用。全詩沒有一個怨字,但詩中處處有怨情。

〔二〕、對高考題目的分類及命題趨向的分析、

問題設計:高考試題的分類如何?

明確:綜觀十餘年的高考試題,按照詩歌表現的內容,可以將其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詠物詩。(板書)1994年高考題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試題虞世南的《蟬》。透過兩首詩我們可以從宏觀上把握詠物詩的特點,掌握品讀此類詩歌的規律、方法;以便舉一反三,更好地指導高三語文複習備考工作。請看作品:

《菊花》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蟬》虞世南

垂諉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問題:⑴、兩首詩分別寫了“菊花”“蟬”兩種事物,那麼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態嗎?

點撥:兩首詩雖然冠以“菊花”“蟬”,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別有興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潔的品質來表現詩人自己的高貴無暇的品行的。《蟬》中,虞世南藉“居高飲露”的蟬來表現自己那種“不假良史之辭”,不借“東風之力”,而是憑借自己的“垂諉飲清露”的超凡脫俗的形象來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潔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隱然自得之情。

⑵、在兩首詩裏,作者的形象是如何顯露出來的?

點評:在詩歌裏作者貌似超脫,遊離於詩歌的形象“菊花”“蟬”之外,其實,在“此花開盡更無花”裏;在“居高聲自遠”的蟬聲中,我們完全可以品評出作者那種“自況、自喻、自比”的清高的節操來。

同樣,1994年和2000年高考題在設置選項時,也緊扣了“詠物”的體式,從形象和技巧方麵命題。

歸納:詠物詩有兩大特點: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懷。或發其誌士之悲、君國之憂;或寫其懷才不遇、秋士遲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節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載體。我們在複習時,對同類的詩歌,如果能從“詠物”的特征入手,那將會事半功倍。

2、詠史詩(板書)。

請看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閣江猶唱《後庭花》。

1996年全國高考試題《水龍吟》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問題:請就這兩首詩,談一下詠史詩的特點?

明確:詠史詩有以下幾個特點:(板書:特點)

⑴、借古傷今、借古諷今;

⑵、詩歌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⑶、詩歌裏麵的“人、事、景、物”,隻是作者抒發感慨、寄寓自己對曆史的思索的“傳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詠史詩裏麵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現實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離,都是“有我之景”,是用來傳達作者的某種理念和情感的。

下麵我們結合這兩首詩,來分析一下。

點評:從字麵上看,寫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麵上,作者似乎把批評的矛頭直指不知“亡國恨”的“商女”,但這其實是曲筆。因為商女唱什麼,是由達官貴族決定的。所以,“猶唱”二字將曆史、現實和想象未來納入讀者的視野,既有辛辣的諷刺、深沉的哀痛、無限的感慨,更有隱憂國事的清醒。這樣,讀者通過對詩作的品讀,可以對晚唐的政治腐敗有切實的感受。同樣,1996年的《水龍吟》的考查,也是通過幹擾項的設置,體現了作者對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見,詠史詩的檢測的重點也是落在“借古”而“諷今”和“傷今”上。

3、即興即景抒懷之作(板書)。

點撥: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類詩歌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

1995年李清照《如夢令》抒寫了深閨女子暮春傷感的愁緒;1997年高考題考查的是劉禹錫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題君山》是采用的比較鑒賞的形式寫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題目是賈島《題李凝幽居》是通過描寫李凝幽居的環境來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檢測了考生對詩歌所描繪的江上月夜那安謐、和平的意境的領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詩人趙師秀的《約客》,是通過考察考生對經典的細節“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賞析進而檢測考生體悟含蓄蘊藉的詩風的素養;2001年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臨別之景和送別之情;2002年是用主觀試題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由此可見,這類詩歌在高考試題中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

設問:高考試題中的即興即景詩歌有什麼特點?

明確:突出的有兩點: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時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賈島、韋應物、劉禹錫等等,且鑒賞的四個選肢是從語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麵進行的全方位的考測,作家作品不重複考;二是選材的原則是不避俚俗,《如夢令》考的是少女傷春的閨怨,《望洞庭》《題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風的山川之美,比較莊重的是《春夜洛城聞笛》《賦得暮雨送李胄》和《題李凝幽居》分別是寫客子之思和送別之情以及隱居不仕。至於《約客》更是寫盡了生活的閑居細節。但在高三複習備考中,大多數師生傾情關注的愛國的“壯詞”,卻一直“千呼萬喚未現身”。這同樣給我們今年的高三備考工作以有益的啟示。在2003年的複習備考中,我們仍需要趨冷避熱。

三、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目考查形式及預測

問題:

(一)、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目的檢測形式主要有幾種?:

歸納與明確:近十年高考古典詩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種:

1、對古典詩歌的詞句含義的正誤的評判;1997年和1998年的試題就是對詩詞文句的翻譯能力和詩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對命題者的審美判斷進行選擇,因為,高考試題的選肢,不是考生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驗證,而隻是作為冷眼旁觀的“裁判者”來進行正誤選擇。除2002年,其餘幾乎都是這種方式。

3、以主觀題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詩歌的審美判斷水平和能力。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對於2004年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形式的預測:

設問:今年的高考古典詩歌鑒賞試題將會以何種方式出現?

明確:

1、試題將不會像新詩鑒賞一樣再來一次“回歸”,2002年以前客觀題目的形式的考查將不大可能出現。

2、2004年古典詩歌鑒賞試題有可能以下麵兩種方式出現:

A、2002年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為主要目的的檢測形式;

B、2004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種新的形式,即寫賞析小論文的形式。

題例:閱讀下麵這首唐詩,寫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寫閨婦的心理活動。

閨怨沈如筠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注:“伏波”,指後漢將軍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詩中多用“伏波營”指代征人所在軍營。

明確:夜晚,皓月當空。獨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給丈夫遞一封深情的書信;可是,斷鴻過盡,傳書無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無限的愁緒。這愁緒攪得難以成眠,因此,想借夢境與親人團聚也不可能了。她攬衣起身徘徊窗前,癡癡地想:多麼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樣,灑瀉到“伏波營”中的親人身上。《詩歌鑒賞與閱讀掃描》延邊大學出版社。

四、複習古典詩歌專題要注意的問題和複習建議:

問題:古典詩歌專題複習應注意那幾個問題?

明確:1、注重詩歌感性材料的積累。

將教學大綱規定的詩詞部分背誦篇目共30篇,逐一落實;對新編教材中的詩歌要加以分類。做到熟讀成誦;將唐詩宋詞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論世上下工夫。為此,必須強化文學常識的複習。盡管文學常識沒有列入考試的範圍,但文學常識基礎不牢,“知人論世”就無從談起。

3、要熟知唐宋兩代代表作家的個人風格: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清新飄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確做鑒賞題目的一般步驟和程序。1、整體感知,辨清類別;2、品評語言,煉字煉句;3、體會意境、體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輔助條件,如詩題、作者、時間、地點、小注等隱含條件和顯性條件。

5、要在已知的鑒賞知識的基礎上,借助聯想和想象,通過對比、調換、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的自覺意識。平時的每一次訓練,都應以培植這種意識為著眼點。

五、課堂反饋:

閱讀下麵王維的兩首詩,回答問題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問題:

⑴、兩首詩的意境有什麼相同之處?

⑵、請分別說出兩首詩在表達技巧方麵的特點?、

⑶、在兩首詩中分別找出你認為寫得最傳神的詞或句子。

明確:

⑴、兩首詩都以“空山”為背景,寫出了清幽靜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衝淡的山水畫,具有鮮明的畫麵感。

⑵、《鹿柴》在表達上的特點是“反襯”,以“人語”反襯其靜,用“返景”反襯其幽暗。《山居秋暝》則是運用烘托手法並兼用比興。

⑶、略,隻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鞏固練習:

1、閱讀下麵的唐詩,回答問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嘵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設問:⑴、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⑵、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2、閱讀下麵兩首詩歌,解答問題:

春嘵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田園樂王維

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⑴兩首都寫到了“春眠”,請指出其不同?

《春曉》:

《田園樂》:

⑵、在《春曉》中,詩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請解釋。

3、結合注釋,閱讀下麵這首詩,談談你對這首詩的意境的理解。

聽張立本女吟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自把玉釵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閱讀下麵一首詩歌,回答文後問題

初冬夜飲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

注:淮陽,指西漢汲黯,他因剛直敢言,屢次切諫,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詩的主旨是什麼?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