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賞析(1 / 1)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賞析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人到晚年,常常會回憶青春年少的風華,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訓。一個王朝的

興、盛、衰、亡正與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對於晚唐詩人來說,開元、天寶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夢,而安史之亂恰似驚破美夢的怪影。於是這段史事,便成了詩人們反複歌詠的題材,杜牧這首《過華清宮絕句》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曆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詩詠華清宮,卻以“長安回望”領起,由望中景色的展開,導引讀者漸入深境。首句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華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繡成堆”語意雙關,既點明驪山被兩旁的東繡嶺和西繡嶺所簇擁,佳木蔥蘢,花繁葉茂,又是描繪有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暗隱開元繁華如花團錦簇。由此,詩人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曆史、反省曆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曆史之感慨。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回顧曆史。第二句將鏡頭推進集中於“繡堆”的頂端,露出了那深宮重苑,從中可見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殿門森重,那“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第三句前四字“一騎紅塵”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將讀者的視點移向了山路:黃土飛揚,一騎如飛。人們不禁因這兩幅跳躍的景象再生懸念:禁門連開,快馬驛傳,難道有什麼軍國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轉折,使人雖然鬆了口氣,卻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氣氛憋得非要馬上知道結果,詩人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當她看見“一騎紅塵”奔馳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了“安史之亂”的禍根:這繁華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地步!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而導致了西周的敗亡。詩人詠歎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遊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裏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於細微處發現曆史問題。“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曆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杜牧創作本題時共寫了三首,組詩的二、三首分寫華清宮中楊妃《霓裳羽衣舞》、安祿山《胡旋舞》二事,而以“舞破中原始下來”、“風過重巒下笑聲”分別作結,點出結果,啟人沉思。此錄以互參: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其二)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