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對雪(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飄棄樽無淥,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附答案:
1、閨中懷人之愁;
2、國破家亡之愁、報國無門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傷春之愁、家國之愁;
5、昔勝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獨之愁;
7、羈旅之客愁;
8、亡國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第四課時
一.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用典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風格進行評價。
二.鑒賞作品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即抓住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根據題幹要求而定),不要麵麵俱到;
2.不要節外生枝,不必與試卷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不必引經據典(如果用到的是課文中學的典故,則應該知道並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3.不能寫成翻譯的文字。
三.複習建議:
1.鑒賞詩歌時要注意作者、題目、注解。
2.要了解古代詩歌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參考《金版》P102。
3.認真閱讀高中語文第六冊P160《古代詩歌的藝術欣賞(風格、意境、用典)》。
四.例題示範:
閱讀元代王冕的一首詩,回答問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裏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麼?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裏春)的特征。
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誌)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五.按詩歌的內容把詩歌分為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一).送別詩
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這類詩歌大多纏綿淒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於想象、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於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一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並說亦可,但不可重複,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操練閱讀下麵詩歌,回答問題。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麼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從字麵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答: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送魏萬之京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衣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離歌:離別之歌。關城:潼關、函穀關。禦苑:皇家的宮苑。砧聲:搗製寒衣的聲音。
1.首聯、頷聯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麼情緒?
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用什麼藝術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容?
答:尾聯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三)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班馬:離群之馬。
1.首聯用什麼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浮雲”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二)寫景詩
古代詩人經常遊覽山水、寫景言誌,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誌;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
操練閱讀下麵的詩歌,回答問題。
(一)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1.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征?
答: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二)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淨。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鬆、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
2.這種意境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答: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汙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誌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鬆、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三)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寫出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
答:詩中有畫,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
2.這首詩歌表現出春天怎樣的特征?
答:寫出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於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裏,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