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活動課程探索(1 / 3)

語文實踐活動課程探索

臨近期末,在組織學生完成一份《語文學習形成性報告》中,120份關於語文學習得失反思以及建議的報告中,有80%的學生不約而同地談到對本學期所開展的幾次語文實踐活動記憶尤其深刻,建議老師今後還要繼續開展類似的活動。這不由的勾起了我們寫作本文的衝動,在此,將一年來在語文實踐活動方麵所做的探索做一梳理和反思,談一些體會與同仁們共同切磋。

一、樹立新理念是前提

(一)活動課程,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直接體驗為基本方式,以學生個性養成為基本目標的一種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日漸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課改的一個亮點,備受人們的關注,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課程領域,因為在這裏學生的主體價值得到了充分展現。它既是一塊處女地充滿生機同時又使人心生陌生感與挑戰意識。如何學習並在教學中實踐它這是個嶄新的課題。我們以為理論學習樹立理念是前提。首先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性質和特點、目標和作用有明確的把握:它是立足學生的直接經驗,超越以文化符號所表征的課程形態,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為核心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摒棄以抽象的文化知識積累為特征的認知方式,倡導依靠學生的親身(心)經曆獲得知識。它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學知識的基礎,是目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這種回歸意味著綜合實踐活動是“在生活中,通過生活並為了生活的課程”。它關注學生的親身實踐,改變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複現、抽象分析和邏輯推理的學習方式,主張學生通過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勞動等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展開生活。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形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它與其他課程領域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

二、重過程講求實效是關鍵

新《課標》中確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是:通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係的整體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而對於語文學科,則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根據總目標,結合七年級語文教學的課程安排,以及執教班學生實際,專門對語文實踐活動做了一些探討。

(一)活動內容:一年來我們所開展的活動主題主要有:

1.圍繞學習者與文化的關係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習者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文化和學習者自身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主題,進行跨學科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各種富有時代感的主題(如環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等)都可以滲透於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發展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自然、社會、自我、文化之間的內在聯係。本學期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關於戲曲知識知多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從網絡、電視、圖書館等傳媒領域收集了大量我國戲曲的曆史、名人、流派、著名代表作、著名唱段等內容,爾後專門用一節課時間以小組必答、競答、個人搶答、上台表演的方式讓他們充分展示小組的豐碩成果,課堂籠罩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學生的知識量得到有效的擴展,幾乎每個學生都體驗了研究性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

2.圍繞學習者與社會的關係開展的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各種學生感興趣的社會體驗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學習等活動,而參與社會、服務社區、理解社會的過程。這不僅是一個培養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的過程,而且是學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是學生人格完善的過程。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要尊重學習者的需求,從不同地區和學校的特點出發,避免形式主義,加強活動的實效性。一年來,學生以自由組合的小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上街賣報並用所得慰問資助福利院兒童、大頭嬰兒、患白血病少女;到公園、社區、街道開展環保活動;到街頭、家庭、老人院開展調查訪談等,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體驗勞動創造的艱辛,感受關愛別人的快樂,在生活中學會與人交往,提高口頭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