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文言文中的通假現象(1 / 3)

例談文言文中的通假現象

通假現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見的。筆者執教多年來,經常遇到學生問起“為什麼會有通假?”、“通假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古人寫了錯別字?”、“通假字該怎麼讀?”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用“跟你們還說不清楚”來打發學生,未免掃了學生的興,但一時要準確回答他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中凡下注“○,同△”的,我們習慣上都稱之為通假,其實不然,這裏麵還包括古今字。籠而統之講是通假,這有違科學。為追求方便省事而舍棄科學不是嚴謹治學的作風。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對之有所了解,有所認識,以便講授答疑之時更符合語言文字科學,不致誤人子弟。

所謂通假,是指本有其字,隻是臨時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它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聲母、韻母皆相同。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曾”,通“增”。兩字同為“精”母“蒸”韻。(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種是雙聲通假,即借字與本字的聲母相同,而韻母相近。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亡”,通“無”。因“古無輕唇音”(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的緣故,兩字同為重唇“明”母,韻部“陽”“魚”對轉;還有一種是迭韻通假,即借字和本字韻母相同,聲母相近。如“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中“適”,通“謫”。“適”是“審三(書)”母“錫”部字,“謫”是“端”母“錫”部字,因“審三(書)歸透”(黃侃《音略》),所以這兩字同為舌音“錫”部。又如“君子生非異也”中“生”,通“性”。兩字同為齒音“真”部。當然,要辨別通假應以古音為準,不可用現代語音來推斷。

通假有別於古今字中的同音假借現象。盡管兩者都是純借音,不借義,但通假是建立本無其字的基礎上的,雙方的借貸關係是臨時性的。如“入則無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兩字同為“滂”母“物”韻,輔佐義。而“行拂亂其所為”中的“拂”不可用“輔佐”義去理解它。可見,“拂”通“弼”這組通假字是臨時性的。(以上兩處引文皆出於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古今字中的同音假借則不同,它是“本無其字,以聲托事”(《說文解字》),雙方的借貸關係是固定不變的。如“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中的“孰”假借為疑問代詞後,另造“熟”字表本字。““孰”與“熟”是一對古今字。(《鄒忌諷齊王納諫》)像這類字還有“新(薪)”、“文(紋)”、“乎(呼)”、“者(煮)”等。

通假也不同於古今字中的同源分化。通假的雙方毫無意義上的聯係,僅是臨時借用。而同源分化所形成的古今字,源同,義通,隻是產生時間有早有晚,今字往往表示古字諸多義項中的某一項。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中的“反”(列子《愚公移山》)《說文解字》:“反,覆也。”覆即翻轉,由此引申出反叛、返回、反省等諸多義項。《說文解字》:“返,還也。”這說明“返”表示“反”諸多義項中的一項,所以“反”與“返”是一對古今字。又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論語》)《說文解字》:“說,釋也。從言兌。”“兌”指人張口說話或開口笑,與“言”合起來,既有說話、解說的意思,又有喜悅、高興的意思,後來為了區分,便造出“悅”專表喜悅,而“說”隻承擔解說、說話之意。“說”與“悅”也是一對古今字。

通過以上區別可看出,中學課本裏文言文中的通假有許多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通假,教材為降低難度而混為一談有失科學性,為師者必須引起注意。

至於通假字的讀音在借貸之時與本字肯定是相同或相近的,可隨著曆史的發展,語音也發生了變化,本字和借字都已偏離了原來的讀音。然而通假既然是字的臨時借用,那麼讀通假字就應該按本字來讀,而不應該按借字來讀。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拂”通“弼”,這“拂”字就讀本字“弼”的音,即“bì”音。

農村初中語文課程改革遇到的問題及其對策

一、遇到的問題:

1、學生的學習理念不適應課改要求

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變教學中教師的“一言堂”、“獨腳戲”為師生、生生、師師多向合作互動。為適應新課程,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必須從知識權威的位置上走下來,去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中介者、合作者。但是教師觀念上一改變,行動上一落實,學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了呢?事實證明不全是如此,這裏麵有部分學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氛圍中,增強了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習的內容和空間,品嚐著成功的快樂與輕鬆。但還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則一臉迷茫,無所適從。從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太重,習慣於唯教師傳授是聽,在他們頭腦裏固著著你教我們聽,你授我們學的傳統理念。因而在學習中常常是隻知聽不知問,隻知記不知想,隻知讀不知悟。安排學生合作、小組學習,表麵上熱熱鬧鬧、生動活潑,實際上真正參與討論問題的學生鳳毛麟角,其餘的學生要麼在小問題上糾纏不清;要麼一言不發,作洗耳恭聽狀;要麼就渾水摸魚,說些題外話,小組合作學習常常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