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運行方式的轉變,社會交際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生活化,而口語交流作為社會交際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視,成了現代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寫更重要、更實際、更為人們迫切需要。
2001年頒布的《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並且把“口語交際”作為語文課程五方麵內容之一,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著眼於學生的明天,為學生將來的發展著想的指導思想,這在以前的教學大綱中是沒有如此明確的。
然而,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和落實,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那麼美好。從筆者教學調研的情況來看,實在令人擔憂,很多學校把它當作教學的附庸、課堂的點綴,甚至眼光從未顧及並正視過它,它成了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項內容。走進課堂,依然隻有基礎知識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惟獨沒有口語交際教學的一方天地,對於綜合性學習中的口語交際,很多教師忽略而過,或者隻是提一提,說一說,根本不組織收集資料,開展活動。如果硬要說有,那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問答,但這種交際行為很少被教師有意識的關注和利用,我們看到的常是缺少民主、平等和關愛的師生問答,或是問答不能進行下去時教師的一人獨白,幾乎沒有對話交流的機會和氛圍。
而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大、年級的升高,越來越不敢說,越來越不想說,越來越不會說。剛入初中時高舉著的小手消失了,抬頭直視的目光不見了,大家低著頭,默默地聽著、記著,偶有站起來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不能啟齒,或是憋老半天,漲紅了臉,也說不上幾句話,即使說出來的話,也語無倫次。這裏麵固然有學生生理心理的因素,但絕不能否認口語交際教學的忽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那麼,如何扭轉口語交際教學止步不前,難登大雅之堂的局麵,實現語文新課程的目標呢?筆者以為應從如下幾方麵著手:
一、轉變落後的育人觀念。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普遍認識,即說話不用學,生來就會說。教師也不例外,在他們的頭腦深處固著著這一思想,對口語表達常持漠視、甚至輕視的態度。加之傳統的“言多必失”、“敏於事,慎於言”、“敏於行,訥於言”等明哲保身思想的影響和束縛,更使教師在潛意識中避而遠之,視“能說會道”為“油嘴滑舌”“耍嘴皮子”。他們極力倡導學生多聽少說、多看少說、多想少說,這樣無形之中使學生喪失了許多語言實踐的機會。殊不知能說會道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麵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好機遇,應加強對語文新課程理論的學習,迅速轉變觀念,放膽讓學生去“說”去“道”,讓其在廣闊的生活海洋中、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學會“說”學會“道”。
二、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案。現在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雖說推行多元化評價體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唯一有效的依據,而語文考試仍局限於筆試方式,因而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不到真實的評價,盡管在試題中設置了情境說話題,但其結果仍是在培養學生書麵表達的能力,於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真正提高幫助不大。於是在一切為了考分,考就教,不考就不教的片麵應試觀的錯誤導引下,教師自然而然地弱化了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麵對操作層麵的評價滯後於教學的客觀現實,我們教師既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迷失了育人方向,放棄了教育理想,也不能等、靠上級主管部門出台具體而微的語文教與學評價方案,而應堅定課程改革的信心,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作點自我犧牲,努力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案,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也作為衡量自己教學成效和學生口語發展的一個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