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四冊明清小說鑒賞淺談
高中第四冊安排了一個小說單元,四篇均為明清小說,四篇小說均選自明清小說,既因為它是小說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因為在古典小說中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最高。我們國的古典小說多少年來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深遠,作為高中學生,不管以後是進入高校繼續深造,還是直接步入社會,讀一定量的古典小說,尤其是讀其中的精華明清小說都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麵對同一文體閱讀的層次是很不相同的,鄉間不識字的老太太和大學裏的教授在聽《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都會同情杜十娘,怒斥李甲、孫富。而不同在於鄉間老太太沒有教授更深入的從社會學、美學等方麵去思考它的價值。讀小說的人愛從小說中看“熱鬧”,這就是小說廣為流傳的原因,而鑒賞則必須跳出“看熱鬧”的境界。
明清小說對於今天的學生而言,雖然有一定的市場,但其魅力肯定不如現當代小說,隻要看一看古典名著和小小說各自在櫃台的行銷量就知道了,而存在的讀者群中基於“古典名著”去讀的也遠大於了喜愛的理由。為什麼學生缺乏對古典小說的熱情呢?古典小說包括明清小說與現代社會的距離感造成了很大的閱讀不適應,有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就奇怪,寶、黛整天除了吃喝,就不見他們學習,也不明白寶、黛的愛情價值究竟有什麼值得稱道。這是清代作品,寫於1757至1778年左右,距離不過三百年間的時間,到底是什麼發生了變化呢?
學生閱讀的困難首先來自語言障礙,雖然這些作品使用的基本為當時白話,但對於今天的學生而言,已基本上相當於閱讀淺易文言文了。更大的障礙來自生活情景的改變,由明清到今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學生很難想象三五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甚至於每一個生活細節上都無法想象。學生對明清時代社會風尚、社會生活的認識,大多來源於真真假假戲說性的明清電視劇中,可靠程度有限,有時甚至有錯誤認識的可能性。
由此推出這樣的結論是必然的,我們要鑒賞明清小說第一要務在於認識明清時代的社會生活。明清時期是我們國封建社會整體處於較為穩定的時期。封建的政治體製更加成熟、完備,專製主義更加加強。同時也正走向沒落和衰敗,此時農耕文明高度發達,而商品經濟在富庶的地方日益萌芽,在城鎮中出現了大量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城市中一種有別於農耕社會的新的群體----市民階層正在興起。而同時屬於這個階層的思潮也漸興起。如在清乾隆年間,山西就出現這樣的情形,地方官員向皇帝稟告此地民風,第一流的子弟不再走科舉之路,又往往都送去學經商,在明清小說中這樣的離子當然就屢見不鮮了,如《白秋練》的男主人公,就是父親不想讓他走科舉之路,轉而經商,於閑暇讀玩詩書引出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重商輕農甚至蔑視科舉這樣的思想,雖然是一種“叛經離道”,這種思潮雖然在衝擊著封建體製的大局。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在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就會明白杜十娘為什麼沒把百寶箱的秘密告訴給李甲,直到被李甲出賣,十娘想用這些財寶去撬布政使老爺的家門,使他能接受自己,想用錢財打破封建門閥製度的壁壘,這種思想不但十娘有,《白秋連》中的女主人公被公公認可,原因也是白秋練善於玩期貨,能預測物價跌落,一句話,能賺錢。
社會生活的改變,使作家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變遷。在思想文化領域受社會生活的影響,這種崇拜聖賢,提倡個性解放的思潮興起。這使得文學觀念也有了新的特質。於是我們在《三國演義》裏看到了具有草根文化特質的“忠義”的極力歌頌。甚至極有點個人恩怨色彩的華容道放操也被作為忠義精神極力推崇。而在《水滸傳》中我們看到的是“官逼民反”“亂自上作”的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而對造反作亂的農民起義的英雄極力歌頌。在《西遊記》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那個自稱“齊天大聖”公然叫嚷“皇帝輪流做”的孫悟空,而整個的《紅樓夢》更具全身心的為那追求個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反對包辦的命運的寶、黛的謳歌。課本中選取的小說甚至片段裏都包好著嶄新的思想的因子,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裏我們不僅看到了杜十娘向封建倫理價值的抗爭,也看到杜十娘麵對金錢對人性尤其對美好感情的衝擊所選擇的最為悲壯的投水作為她的最後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