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特征,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使我們在鑒賞明清小說時化陌生感為親切感,這當然需要量化積澱逐步達到。而一般的鑒賞,我們除了需注意以上兩個方麵外,還需要知道中國明清小說的淵源與傳統有哪些,中國明清小說與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區別與聯係,甚至知道與西方小說比有哪些異同。明清小說的源頭可以上溯到神話傳說,如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找到大量遠古神話的遺跡,西王母、玉帝等,在《水滸傳》的開端也以神話方式開始,而《紅樓夢》的本名《石頭記》之石頭原本出自“女媧補天”神話,神話傳話的一支發展為史傳文學,而《三國演義》從內容到形式都深受陳壽的史傳《三國誌》的影響。說唱文學戲劇也是中國明清小說的重要母源。如三國故事,在《世說新語》裏就有一些人物奇聞佚事的記載,隋唐以後大量的三國故事就在話本和雜劇中存在,元雜居保存的有三國戲劇劇目就有三十多種“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等重要情節已經大體具備。明清小說受這些文學式樣的影響,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等受其啟發和影響也是自然的,如說唱文學講究精巧的布局,誘人的情節,語言生動簡潔,這都可以在《三國》及《水滸》中找到。明清小說受前代各種文學式樣的影響,它也在深刻的影響著中國近代乃至現代當代小說。這裏沒辦法詳加舉例,但平常如果留心做一點這方麵的對比研究,肯定會受益匪淺。
而與西方小說相比,明清小說洋溢著濃鬱的東方文化的氣息和色彩,從文化心態、價值取向到審美角度各有異趣。通過對比,我們會發現故事情節的完整和人物形象的豐滿是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寫作模式。一部紅樓人物四五百,各具神采,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單,個個英雄。這種既有縱覽又不失細微的大手筆的人物塑造在西方小說中極難見到。而像《簡愛》《安娜》等西方名著中大量的長篇累牘的心理描寫在我們的明清小說中也是極少見到的,像伍爾芙等西方現代派小說的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在中國明清小說中根本不存在.明請小說中以故事來實現對人物思想與智慧的揭示,命運與現實的關注,繪聲繪色,惟妙惟肖,極具感染力,這充分顯現了東方民族的想象力和智慧力.對比中我們會發現基於兩種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長出的不同文學樣式,即使麵對同一母體,也呈現出萬般不同。同樣是曆險小說,《西遊記》中的猴子再頑皮,有一點不變,聽師傅的,孝敬師傅,《堂吉柯德》中的桑丘.潘沙即使做上了總督,也念念不忘擺脫貧困,讓老婆可以坐上金光閃閃的馬車.因為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所以師徒關係始終製約人物的命運,所謂\\\"三綱五常\\\"是不可能被廢棄的;工業文明為基礎,人物的潛在意識是擺脫常規,打破舊有的東西.所以呈現出來的保守與開放就明顯了.
曆史是一麵鏡子.從曆史小說中我們可以明得失,知利害,增見識,最終要把厚厚的曆史讀透讀薄,而運用於我們的思想之中.鑒賞明請小說,更要從小說的思想性出發,從曆史的,唯物的,辨證的角度來看,學會正確評價曆史,評價人物,這是鑒賞的要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