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考詩歌鑒賞題(1 / 3)

如何做好高考詩歌鑒賞題

在學好和教好高中六冊語文教科書之外,用怎樣的辦法,才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容易地取得最好的成績呢?

全冊共分十六編,內容涉及新高考各考點,每編均分為總結性的指導內容、識記或集萃、精選習題等部分,“陣容”龐大,實戰性強,答案詳盡。

[指導內容]

一首詩歌,應如何鑒賞?鑒賞出哪些東西來?我們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讀·悟·聯·結”四步鑒賞法,比較奏效。

一、讀

“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讀詩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鑒賞詩歌的先決條件。

如何讀?可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讓學生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還可以事先選出與所讀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比較著讀。讀的形式靈活多樣,隻要是利於詩歌的鑒賞,都可采用。如慢讀、快讀、不快不慢地讀、抑揚頓挫地讀、閉著眼睛讀、瞪著眼睛讀、搖頭晃腦地讀等等。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意緒(情感)。如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隻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讀”是對詩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麵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讀”所感知獲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過程。通過悟,可較為具體地把握詩歌意境、作者意緒等鑒賞內容,因此,這一步更為重要。那麼,“悟”什麼?悟詩歌意象,悟詩句中的關鍵詞(詩眼或詞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過程中方能變盲目而為有的放矢。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一轍,大體上有這些作用:營造氛圍(如《琵琶行<並序>》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借景抒情(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環境(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青海長雲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與“塑造背景或環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麵,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對於讀者而言,也隻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襯托人物節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鬆、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淒涼、傷感的基調)、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鬆”,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等)、以景襯情(這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襯悲情)。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並不具備獨立性,一首詩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這就要求在鑒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