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考詩歌鑒賞題(2 / 3)

有了意象這許多作用,悟意象就顯得有據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詩歌中的個體意象或是意象群,再進行揣摩感知。如是個體意象,須賦予意象以人文情感進行鑒賞。如劉禹錫《石頭城》一詩中的個體意象“潮水”,鑒賞時就須賦予人文情感。“潮水”給人的感覺,它總是一來一回,來時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滿著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擊著海岸或沿著沙灘耗盡一切力量之後返回時,卻顯得平和,似乎有些癱軟或者懊喪或者失落。就此,我們可以展開想象:潮水來時是想索取點什麼,還是想發泄點什麼?回去時,是得到了一種滿足,還是遭到了冷遇?結合後麵的“寂寞回”便可知曉。由此推知,原來作者是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曆史蒼桑的感慨,是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須進入多個意象組合構造的畫麵以各種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詩人調動聽覺、視覺組織了“秋風”、“高天”、“猿嘯”、“沙渚”、“江鳥”這些意象構築了一幅精美的畫圖。“臨其境”,便有視覺開闊、聽覺淒婉之感,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情感基調;同時,視覺的恢廓,又襯托出了作者顛沛流離的獨苦,是為以景襯情。——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所展現的情趣。

2.悟關鍵詞

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它通過強烈的節奏為“讀”所感知。如“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關鍵詞。

悟詞,一般從詞的本義入手,去悟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風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樓,同時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樓中人的心上。“故國”難在,且時間越來越久遠,不能不給李煜這個亡國之君增加了一層又一層的愁意,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歎息等等,——一個“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難以盡表。“自”、“空”二字則是寫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涼的氛圍。

三、聯

在“悟”的過程中,我們已較為具體地把握了詩歌鑒賞的各方麵內容,但這還隻是對詩歌價值的相對單一取向,並不全麵。因為有的詩歌還具有它的現實意義,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係作者寫作的當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體、全麵、客觀、公正地鑒賞詩歌。這也從一個側麵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和了解相當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經曆及其思想狀況。如在《石頭城》一詩中,隻把從悟中得到的“抒發作者對‘故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違背了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願。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歎,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