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集萃 2(1 / 3)

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楊 花

吳融

不鬥穠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蒙蒙。

百花長恨風吹落,惟有楊花獨愛風。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①永豐:洛陽附近的一個地方。②穠華:盛開的花朵。③拂舞筵:拂,輕輕掠過。是說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飄揚,像是舞女在筵席上飄然的舞姿。④樂遊苑:又稱樂遊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士女節日遊賞之處。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指花的色香使人心醉神搖。⑤清秋:說秋色已深,環境更加淒涼。

[鑒賞提示]白居易於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後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卒。此詩約作於會昌三年至五年之間。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後兩句抒發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於朋黨鬥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詩人抒發的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著一絲痕跡,明白曉暢,有如民歌。

吳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昭宗時在朝任職,一度受牽累罷官,流寓荊南。晚唐詩人中,吳融作為溫(庭筠)、李(商隱)詩風的追隨者,其最大特色在於將溫、李的縟麗溫馨引向了淒冷清疏的一路。他的《楊花》,前兩句描寫楊柳可愛的風姿以及不與百花爭春的品格。後兩句托物言誌,通過與百花的比較,讚美了楊花的優秀品質。

李商隱的《柳》大致寫於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先寫春日之柳、春風蕩漾,百花爭豔,樂遊苑上,士女如雲,舞筵上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麵兩句卻陡然一轉,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樹上哀鳴,一派蕭殺、淒涼的環境。詩中經曆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動寫照。

杭州春望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①。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②。

紅袖織淩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③。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④。

[注]①望海樓:作者原注:“城東樓名望海樓。”東樓在鳳凰山上,離州衙不遠,是白居易喜愛的去處。護江堤:杭州東南錢塘江岸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②伍員廟:杭州城內吳山(又稱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員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因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被疏遠,最後被殺害。蘇小: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家”指歌妓舞女所居住的秦樓楚館。③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青旗:代指酒店。梨花:語意雙關。作者原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④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

[鑒賞提示]此詩為長慶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鑄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筆,畫出一幅《杭州春望圖》,畫麵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翠綠為主色,又以梨花、紅裙、彩綾、酒旗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著濃鬱的春意。詩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時,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著詩人抑止不住的讚美之情。

常建,長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誌,常遊覽名山勝景以自誤。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近似王維、 孟浩然一派。他善於運用凝煉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深的意境,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磬聲。

[注]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江蘇常熟縣虞山北麓。禪院:指寺院。 \\\"竹徑\\\"二句:此二句係千古名句,常被後人引用。意思是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萬籟:指一切聲響。鍾磬:寺院中誦經、齋供的信號,動用鍾,止用磬。

[鑒賞提示]這首詩記在破山寺後禪院的所見所聞。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讀後有使人身臨其境之感。

元稹 (779一831),字微之,河南河內(今洛陽市)人,十五歲明經及第,元和初對策第一,任左拾遺,以遇事敢言著稱,後任監察禦史,因反對權臣宦官遭到貶謫。但晚年依附宦官,獲致高官顯爵,為輿論所輕。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對詩歌理論和創作的發展有重大貢獻,並稱 “元白”。

菊 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秋叢:叢叢的秋菊。陶家:陶淵明的家。東晉陶淵明最愛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名句。

[鑒賞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他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寫叢叢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第二句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三、四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寫詩人自己偏愛菊花的原因。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意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縣)人,年四十六始中進士,做過溧陽尉等小官,一生窮愁潦倒。孟郊和同時的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孟郊說 “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驚”,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們的作品中都用意刻劃窮愁之狀,饑寒之態,所以曆來又有“郊寒島瘦”之說。孟郊語言樸素,感情深摯。

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齷齪:指處境之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局促,與今北方方言“窩囊”義近。放蕩:意謂自由自在,無所拘束,與“曠蕩”“放達”義近。但不同於現代的“放浪”的意思。

[鑒賞提示]這首詩當寫於他四十六歲進士及第那年,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新生麵,風雲際合,龍騰虎躍一番了,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寫成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詩中給後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所熟知。“齷齪”,指處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局促,“放蕩”,意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裏無貶義。“昔日”句和“今朝”句對比,突出詩人進士及第時覺得一下子超脫苦海,登上歡樂之巔的狂喜之情。“春風”兩句是神來之筆,情與景會,意到筆至,將詩人策馬奔馳在春花爛漫的長安大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極其生動鮮明。全詩狂喜之情迸奔而出,一瀉無餘,於直率中顯出明朗暢的風格。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歲暮到家

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麵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歎風塵。

[注]寸草心:比喻兒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樣微弱。三春暉:比喻慈母對兒女的恩情像春天的太陽光對植物起的偉大作用。這兩句說,誰能說短短的小草能夠報答得了陽光的偉大恩情呢?(意思是說:誰能說我們這樣一個無用的兒子能夠報答得了慈母的深恩呢?)及辰:及時。低回:徘徊。

[鑒賞提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遊子吟》這首詩是作者把母親接到溧陽(現在屬江蘇省)時作的。遊子是出門在外的人。詩中親切而真摯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歲暮到家》寫的是蔣士銓與其母親經過遠別而團圓時那種驚喜與傷感交加的真實場景。乾隆十一年(即蔣士銓二十二歲那年)春,蔣士銓出遊,登匡廬及饒、贛諸山,還鉛山應童子試,又過廬陵、撫州、建昌等地,風塵仆仆,於歲暮趕回江西居地鄱陽。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並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借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賈島(779—843)字閬仙,範陽(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出家做和尚,法名無本,後因詩成名,還俗應進士試,曾官長江主簿。賈島以窮愁苦吟著稱,與孟郊齊名,但作品中多抒寫個人感受,缺少社會內容。賈島作詩雖刻意推敲,但他擯棄奇崛、濃豔,追求平淡、樸素,很少用典,更不用華麗的詞藻,所以韓愈稱他“往造平淡”。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注]“鳥宿”一聯:這兩句有個傳說,據《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下九行《劉公嘉話》: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鼻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作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新得詩句雲雲。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後世遂稱斟酌字句、反複考慮為“推敲”。雲根:古人認為雲“觸石而出”,故稱石為雲根。

[鑒賞提示] 這首詩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表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題李凝幽居”中“題”字的意思是“寫”,“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居處。“閑居”句中“少鄰並”的意思是說缺少鄰居作伴。“僧敲”句中的“敲”,傳說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於此。“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了李凝居處的環境,並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首聯重在敘事、描寫,尾聯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也無跌宕,但由於注重煉字,故讀來回味無窮。

訪隱者不遇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注]隱者:隱士。唐朝有的隱士,借隱居以博取聲名,希圖朝廷或地方官召用。作者在這裏寫的隱士,是不慕榮利的真隱士,點明他在深山采藥,顯得他品格高尚,為作者所仰慕。鬆下:指隱者居處。“言”下都是童子的答詞。

[鑒賞提示]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隻是在用字方麵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麵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采用以答包含問句的手法,把問句省略了,這樣就顯得極為簡練。其次,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

韓愈 (768一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孟縣)人,曆官兵部吏部侍郎、京兆尹兼禦史大夫。曾因上書極論宮市害民,被貶為陽山令;又以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韓愈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和柳宗元首先舉起古文運動的旗幟,反對當時已失去生命力的駢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注]芳華:芬芳的鮮花。

[鑒賞提示] 韓愈的詩歌,風格多樣,俊偉奇崛,形象鮮明,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這首小詩,構思新巧,獨具風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增加了詩的意趣。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贈劉景文

蘇 軾

荷盡已無攀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注]水部張十八員外:即張籍。“天街”二句:寫長安早春景色,具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筆力。“天街”,長安朱雀門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街小雨後的滋潤。“近卻無”,春草初從枯草根中萌生,遠望已具綠意,逼近反無所睹。“最是”二句:詩人以為早春景色遠勝晚春滿城煙柳。“絕勝”,遠遠超過。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擎雨蓋:指荷葉。最是:一作“正是”。

[鑒賞提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作於長慶三年(823)以其觀察深微,筆觸細密,為後世所傳誦。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把這首詩和蘇軾的初冬詩《贈劉景文》並提,認為“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它詠歎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實則絕不平淡。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

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鬆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因此如果以情韻與理趣來看,蘇詩卻似略勝一籌於韓詩。

答張十一

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豔豔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鬥覺霜毛一半加。

[注]張十一:名署,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與韓愈同為監察禦史,一起被貶,張署做彬州臨武令時曾有詩贈韓愈,詩雲:“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日抵年。白簡趨朝曾並命,蒼梧左宦一聯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鵬鳥閑飛露裏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筼簹: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穀間,二月花開時,耀眼如火,月餘不歇。炎瘴:南方山林中的濕熱空氣。古人認為是傳染瘧疾、瘟疫的病源。鬥:同“陡\\\",是頓時的意思。霜毛:鬢發。

[鑒賞提示]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春天寫的,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第一、二句勾勒了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淨,春江空闊,人煙稀少,荒僻冷落,這寫的是遠景。第二聯寫的是近景,嫩筍爭相滋生,羊躑躅隨處開放。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第三聯說皇帝的深恩我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餘生而已。第四聯寫得曲折迂回,詩人沒有正麵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後鬢發頓時白了一半,這就把激憤的感情不自覺地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著的感情的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這首詩的特點是含蓄深沉。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東 (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末,王叔文等執政,倡導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革新運動的中堅成員,不久改革失敗,王叔文被殺,有關人員紛紛遭貶,柳宗元亦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改官柳州刺史,死於柳州。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柳宗元的詩文,大多為他進步的政治觀點服務,揭露黑暗,同情人民,思想價值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