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翕,獨釣寒江雪
雪
羅 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注]“千山”二句:寫大雪中宿鳥不飛,行人絕跡。“孤舟”二句:在這嚴寒的環境中,寫漁翁的獨釣,透露出作者處境的嚴酷,心情的孤寂。“長安”二句:《錄異傳》:“漢時大雪,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問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千人。”
[鑒賞提示]《江雪》作於永州。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作者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子,新城(今浙江富陽市)人,因不滿時政,詩文多寓諷刺,觸怒統治者,曾十餘次投考進士落第,晚年投吳越王錢繆,做過錢塘令等官。羅
隱的詩歌,多方麵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詩句後來成為諺語。《雪》,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詩人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麵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雪”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麵文章。“為瑞不宜多”,大雪對城市貧民仍是災難。
兩首詩都運用了鋪墊手法:柳詩以雪境作背景鋪墊,突出雪中之人鬥寒傲雪的精神;羅詩以“雪中貧者”作鋪墊,使“為瑞不宜多”的議論言之有據。兩詩語言特色:柳詩精雕細琢,極度誇張、概括;羅詩簡約、通俗、平實。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裏,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注]宗一:柳宗一,作者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一從柳州赴江陵,作者寫此詩送別。零落殘魂:此指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詩人的心靈深受創傷。黯然:形容別時心情暗淡傷感的樣子。雙垂別淚:兩人一同掉下傷別的眼淚。越江:即粵江,珠江的別稱。因廣東、廣西同屬百粵之地,故此用指柳江,點明分別的地點。一身:孤單一人。去國:離開國都長安。六千裏:指從長安至柳州有六千多裏遠。萬死:指再也沒希望活著回去了。投荒:指被貶到當時還沒有開發的荒涼偏僻的柳州。十二年:作者自貞元“十一年(805)十一月被貶至永州以來,到再貶至柳州寫作此詩時,恰好是十二個年頭。桂嶺: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東北,這裏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瘴:瘴氣,南方山林中蒸騰的濕熱空氣,受了瘴氣的侵襲就會得病。水如天:水像天一樣碧藍,一樣無邊無際。荊門:山名,在湖北宣都縣西北長江南岸。郢: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附近。
[鑒賞提示]這首送別詩,寄寓著作者被貶以來的悲憤,字裏行間流露出強烈的不滿情緒,首聯點明送別的時間和地點,抒發惆悵的情懷,二聯概括地敘述被貶的時間之久和地域的偏遠及孤苦悲慘的遭遇,激憤之情溢於紙上。三聯上句寫作者所在地的惡劣環境,下句設想宗一赴江陵途中將要見到的開闊景象,點明一留一去,此聯是景語,也是情語,采用了比興手法把詩人和行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末聯是說分別之後,將會經常夢到宗一所居江陵一帶的煙樹。這是以委婉的措辭,表達對宗一別後的殷切思念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注]黃柑:司馬相如《上林賦》郭璞注:“黃甘,橘屬而味精。”皇樹:橘樹。《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楚客:指屈原。不學荊州利木奴:不學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的做法。噴雪:形容柑樹開花。垂珠:形容累累碩果。
[鑒賞提示]這首詩寫於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期,詩的內容是抒發種柑樹的感想。開頭二句敘述自己親手種植柑樹,並且已經生長繁盛。三、四句通過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表達了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五、六句說詩人從幼小的柑樹,遠想到它的開花結果。最後兩句說,將來能夠親眼看到柑橘長大成林,能以自己親手種出的柑橘來養老,這何嚐不是一種樂趣!這首詩表麵看來詩人都在說種柑樹,實際上是抒發了詩人被貶的抑鬱心情。不過整首詩的整個語調都是平緩的,而在平緩的語調後麵,卻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剌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颶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注]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州:福建省長汀縣。封州:今廣東封川縣。連州:廣東連縣。接大荒:指登樓遠眺,視線連接荒僻遙遠的地方。海天愁思:愁思如海深天闊。茫茫:漫無邊際。颶(zh6n):吹動。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種緣牆牽藤常綠蔓生的香草。重遮:層層遮蔽。江:指柳江。九:形容多數。回腸:曲結的愁腸。共來:指與作者一道貶到南方來的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人。百粵:泛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習俗。猶自:仍然。滯:停滯,淹留。音書滯一鄉:指各阻一方。音信隔絕,懷念之情,難以通達。
[鑒賞提示]柳宗元等人被貶永州司馬十年,於元和十年(815)召回長安,又遭打擊,出任柳州刺史。柳宗元到柳州,韓泰到漳州,韓曄到汀州。陳諫到封州,劉禹錫到連州。柳宗元初到任所,寫了這首政治抒情詩,寄給再次被貶的朋友們。詩從“愁”字著筆,層層下翻。首聯寫登樓縱目,愁思深曠,寄寓著對友人深切的懷念,點明題意。二聯寫近看盛夏景物,有感於花草被風雨摧殘,牽動愁腸。三聯寫遠望友人所在之地,嶺樹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懷。末聯感歎音信難通,以被貶萬裏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結。全詩用比興手法、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寄托情懷。
丹陽送韋參軍
嚴 維
丹陽郭裏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注]“丹陽”句:丹陽,江蘇省南部一個縣城。郭,外城。“日晚”二句:由於思念,站在江邊長時間的遙望著,秋日黃昏,江麵上寒鴉點點,可是,就連這使人感傷的寒鴉此時此刻也“飛盡”了,隻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
[鑒賞提示]這首七絕是作者抒寫他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後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這首小詩妙語連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誠樸真摯的感情滲透在景物
的描寫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現畫意,做到辭有盡而意不盡。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寒食:指寒食節。唐代寒食節前後官府休假三至五天,人們都外出踏青遊賞。京師:指長安。“雨中”二句:寫節日期間詩人獨坐郡齋的孤寂。“禁火”,指寒食節。“流鶯”,鶯聲圓囀如流,故稱流鶯。杜陵:《元和郡縣誌》:“關內道京兆府萬年縣,杜陵在縣東南二十裏,漢宣帝陵也。”附近有樂遊原,地勢高峻,四望寬敞,是當時長安士民春秋佳日遊覽的地方。這裏想象兄弟在杜陵的遊賞。
[鑒賞提示]韋應物(737—?)長安人,早年曾在唐玄宗宮廷任三衛郎,生活豪縱不羈。安史之亂後,始發憤讀書,做過滁州、蘇州、江州等處刺史。韋應物詩風略與王維、孟浩然相近。
這首詩寫詩人寒食節思親的感情。首句從近處著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筆,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在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結句就本句說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說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
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注]三閭廟:奉祀春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廟宇。廟址在長沙湘陰縣北六十裏處。“沅湘”二句:寫屈原憂國傷時的悲僨,和沅湘的江水一樣綿綿不絕。“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湖南境內,流入洞庭湖。“日暮”二句:寫三閭廟的景色,也寫憑吊時的感情,用的都是《楚辭》的典故。
[鑒賞提示]戴叔倫 (732一789),字幼公,潤州金壇 (今江蘇金壇縣)人,官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據說他在撫州任上,能做到政簡刑清,囹圄空虛;還創製均水法,對發展農業生產起過作用。戴叔倫主張詩歌要有餘韻。他的詩歌,大多是抒發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間或寫過一些反映社會離亂和民間疾苦的作品。他的五言律詩描寫景物刻畫細致,抒發情思宛
轉盡意。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對屈原的景仰,感情深摯。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注]蘭溪:今浙江縣名,在金華市東北,因境內有蘭溪而得名。棹歌:樂府瑟調曲有《棹歌行》,指漁民的船歌。“涼月”二句:意思是如眉的新月掛在柳梢,越地山色倒映水中。王逸少雲:“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遊。”(《輿地誌》)“蘭溪”二句:“三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巳日,和“涼月如眉”扣緊。春日鯉魚溯水上遊產卵,因此在寂靜的夜中能聽到魚兒上灘潑剌聲。
[鑒賞提示]這是一首模仿民間船歌,描寫蘭溪山水秀麗和物產富饒的詩。首句是抬頭仰望天空,寫出月色的秀朗,又點出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並描繪出一幅月掛梢頭,光瀉蘭
溪,細絛弄影,溪月相映增輝的情景圖。第二句是低頭觀看溪水,把蘭溪山水寫得極為飄逸迷人。第三、四句寫一連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漲,魚群聯翩而來的情景。“桃花雨”不僅明示季節,更見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魚搶新水,調皮地湧上溪頭淺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看到這種情景,怎不使人從心底漾起歡樂之情!這首詩前兩句寫靜景,後兩句寫動景,不見一個“人”字,不寫一個“情”字,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晚 晴
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注]夾城:城門外的曲城。幽草: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小草。高閣迥:高閣,詩人居處的樓閣。迥,遠。微注:因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和柔和,故說“微注”。
[鑒賞提示]李商隱自開成三年 (838)人贅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後,便陷人黨爭的狹穀,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唐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他隻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漩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種解放。正因為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睛、越鳥喜歸幹巢之感。首聯寫初夏憑高覽眺所見的晚晴,頷聯寫得渾融概括,深有托寓(托寓著詩人的身世之感)。頸聯轉而對晚晴作工致的描畫。末聯寫飛鳥歸巢,體態輕捷,仍是登高覽眺所見。全詩寫得自然渾成,不著痕跡。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寄北:指寄給在北邊的妻子。君:指所懷念的妻子。巴山:亦稱大巴山,又叫巴嶺,其山脈橫亙幹今陝西、四川兩省邊境,這裏泛指巴蜀之地。夜雨漲秋池:秋夜下著大雨,池塘裏的水漲滿了。何當:何時。剪燭:剪去燭花,使燭光明亮。西窗:住室兩邊的窗戶,這裏指內室。卻:回溯。這兩句說,何日於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燭夜話,回敘今夜我們客居巴山思念你的情景。
[鑒賞提示]《夜雨寄北》這首詩大概是李商隱寓居蜀地時所作。身居“巴山”,又值秋天“夜雨”,在羈旅寂寞之中,自然會想到親人。但作者開頭卻說“君問歸期”,是寫親人思念自己;“未有期”是作者的回答。在一句之中,一問一答,一虛一實,把自己懷念妻子,同時想到妻子也在懷念自己這種深厚的感情,用推進一層的寫法,真摯地表達出來了。後兩句以希望作結,預想著將來會麵的時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親人訴說,那該是怎樣的高興啊!描寫這種對未來的希望和設想,就把懷念親人的內心活動,表現得更加具體和深沉。這首詩內容並不複雜,而藝術構思卻頗具匠心。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遂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注]賈生:賈誼,西漢人,年少多才,曾多次上書提出一係列政治、軍事建議,漢文帝召為博士,因被權臣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召見,“孝文帝方受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本詩即寫這一段史事,寄托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憤。宣室:未央宮正殿,是皇帝在大祭祀前齋戒居住的地方,這裏指漢文帝。逐臣:指賈誼,召回前任長沙王太傅。無倫:無與倫比。“可憐”二句:諷刺漢文帝空有求賢之名,不向賈誼詢問治國安民的策略,卻要他回答鬼神虛妄之事。虛前席:徒然認真傾聽。古人席地跪坐,在兩人談話投機時,傾聽的一方常不自覺的移膝向前靠攏,稱“前席”。
[鑒賞提示]這首詩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一段史實作詩,表麵看來似乎是諷刺漢文帝,實際上是對著晚唐封建統治者的。寄托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前二句從正麵著筆,歌頌了漢文帝求賢若渴的態度。後二句諷刺漢文帝空有求賢之名,卻有昏庸之實。寄寓了詩人自己不滿當時社會的思想感情。全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麵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
旱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金河:河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是秋季當中的一個月,所以“秋半”指八月。虜弦開:指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向南侵擾。這兩句說,秋天北方少數民族騎兵拉弓射雁,大雁驚飛,四散哀鳴。仙掌:西漢長安建章宮有銅鑄仙人,伸掌托承露盤。這裏指唐宮殿。長門:西漢長安宮殿名。這裏也代指唐宮殿。月明、燈暗:形容環境的淒涼冷落。孤影過、數聲來:形容大雁離散驚飛的淒惶情景。這兩句說,被驚散的孤雁在月明之夜飛過長安宮殿的上空;在宮中暗淡的燈光下,傳來幾聲孤雁的哀鳴。胡騎:指回紇騎兵。逐:追、隨。這兩句說,南飛的大雁應知回紇等少數民族的獵手到處都是,怎能一個個隨著春風回去呢?瀟湘:湖南省的瀟水和湘水,這裏泛指湖南一帶。菰米:一種淺水中生長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實。莓苔:一種屬薔薇科的植物名。菰米和莓苔結的籽都是雁的食物。這兩句說,不要厭棄瀟湘一帶是偏僻人少的地方,那兒水裏多長有菰米,岸上多長有莓苔,可以作食物。
杜牧 (803一852),字牧之,京兆萬年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 (828)進士。一生或在京任職,或出任黃、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的詩歌在晚唐極負盛名,世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詩風俊爽豪健,明快有力。七言絕句情致綿密,意境深遠,最顯特色。這首詩通篇都是用比興、象征手法寫的。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八月,回紇奴隸主貴族向南侵擾,給北方人民帶來極大災難。這時正當大雁開始南飛的時候,所以作者就以《旱雁》為題,托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喻指北方人民在回紇騎兵的蹂躪下,逃亡他鄉的悲苦。同時暗寓了對國土被踐踏、人民受苦難漠不關心的統治集團譴責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