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詠史 赤壁
周 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注]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地處長江南岸,峙立江邊。山岩呈赭紅色,故稱赤壁。相傳為三國時吳、蜀聯合火燒魏軍處。戟:古兵器。長杆頭上附有月牙狀利刃。銷:毀。將:拿起。認前朝:辨認出是前朝遺物。周郎:周瑜。銅雀:銅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南臨漳縣。二喬:即大喬、小喬。《三國誌·吳書·周瑜傳》:“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如二喬被俘送銅雀台,意味著東吳的敗亡。魏帝:指曹操。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領兵南下攻吳,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所以用鐵鏈將戰船首尾聯結。周郎部將黃蓋以船載浸油枯柴,上蓋惟幕,詐降曹操。當船靠近曹操的兵船時,吳兵縱火焚燒,這時恰好東南風起,火勢向西蔓延,燒毀了曹操的船隊,曹軍大敗。假:借。
[鑒賞提示]杜牧的《赤壁》詩從赤壁之戰的遺物入手,發表對這場戰爭的看法。他認為周瑜的成功出於僥幸。這一看法不一定正確,從當時的曆史條件看,周瑜、諸葛亮采取的聯合政策,以及他們在軍事上合理部署,占盡種種優勢,是可以擊敗曹操的。詩的主旨在於感歎興亡。
周曾,生平不詳。他的《詠史·赤壁》詩熱烈地讚美了周瑜在這場決定性戰役中的不朽功績。並且通過戰爭場麵的描寫,使周瑜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山 行
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注]山行:在山中漫遊。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深秋天氣寒冷。“寒”字是用來點明時令的。石徑斜:指山中石路盤旋。白雲深處:指山林的最深處,遠望白雲層生。坐:因。這兩句說,我們停下車來在山中行走,是因為愛看楓林的晚景,那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
[鑒賞提示]這是一首優美的景物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自然景物的感情。詩的前兩句寫秋山遠景,把一幅白雲繚繞的景象呈現在讀者眼前。而這幅景象卻不是冷幽的,在那“白雲深處”的深山之中,仍然“有人家”,有著生活的活力。後兩句著力寫出一片火紅的楓林,分外豔麗。全詩把秋天的景物寫得極富生命力,使這首詩具有開朗的意境,成為人們傳頌的佳作。
題烏江亭
杜 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注]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浦,是項羽自刎之處。《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兵敗垓下後,“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渭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們,我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們,我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男兒:男子漢大丈夫。“江東”二句:意思是江東多人才,項羽隻要回到江東,完全有與劉邦重新爭霸的可能。
[鑒賞提示]杜牧在做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 “英雄”事業歸於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有戰疲勞壯士①哀,中原一敗②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注]杜牧《題烏江亭》見前篇注。①壯士:指項羽。②中原一敗:指項羽垓下之敗。
[鑒賞提示]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是針對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說法,提出自己的看法:項羽人心喪盡,江東子弟不可能為他而卷土重來。
泊秦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注]秦淮:秦淮河,發源於江蘇省溧水縣東北,向西流經金陵(今南京市)入長江。河道相傳為秦始皇時開鑿,以疏淮河,故名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為互文見義的句式,即“煙”、“月”都籠罩著“水”和“沙”。商女:指賣唱的歌妓。江:指秦淮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傳說為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所作,詞曲內容淫靡腐朽,哀惋淒傷,被稱為亡國之音。這兩句說,秦淮河畔的歌女,不知亡國之恨,隻知唱歌,還在對岸唱著《玉樹後庭花》呢!這是借“商女”來諷刺那些有意買唱亡國之音的淫詞豔曲,追求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
[鑒賞提示]這首詩通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抨擊了他們隻知貪圖享樂,不問國家前途的罪行。詩寫得凝煉、
含蓄。首聯在寫景中敘事,渲染出一種淒涼暗淡的氣氛。這種氣氛適宜表現商女所唱的靡靡之音。末聯在敘事中有議論,暗指當時最高統治集團腐化墮落,不顧國家安危。
經五丈原
溫庭筠
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注]詩題表明此詩是詩人路過五丈原時因懷念諸葛亮而作。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南。蜀後主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於此。得鹿:比喻在奪取政權的鬥爭中取得勝利。象床寶帳:祠廟中神龕裏的陳設。譙周:諸葛亮死後蜀後主的寵臣,後勸後主降魏。
[鑒賞提示]溫庭筠 (8l2?一870?)本名歧,字飛卿,太原祁 (今山西省祁縣)人。曾數舉進士不中,大中末始授方城尉。他以文思神速著稱,詩歌以外,還擅長音樂、辭賦,對唐代新興的詞更有獨到的造詣,是晚唐寫詞最多的詞人。溫庭筠與李商隱齊名,世稱“溫李”。但他的詩專重聲調色彩,珠光寶氣,內容比較貧乏,無論思想和藝術的成就,都不能和李商隱並比。
《經五丈原》是一首詠史詩,詩題表明詩人是路過五丈原時因懷念諸葛亮而作。諸葛亮,一代名相,壯誌未酬,常引起後人的無窮感慨。杜甫曾為此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溫庭筠也出於這種惋惜的心情,慨歎諸葛亮功業未遂而歿,表示了對諸葛亮的敬慕。同時,對後主和譙周的投降誤國則加以譏刺。全詩寫得極為凝煉,形象突出,褒貶之意非常鮮明。
江樓感懷
趙 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注]渺茫:空虛蒙朧的樣子。水如天:一作“水連天”。“同來”二句:寫人事變遷,風物依舊。“玩月”,一作“望月”。“依稀”,仿佛。
[鑒賞提示]趙嘏,字承佑,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人,生卒年不詳。會昌二年(842)進士,曾官渭南尉。趙嘏的仕途雖不得意,詩歌的聲譽卻很高,他的七言律詩圓轉流美,時有警策。《江樓感懷》是一首情味雋永、淡雅洗煉的好詩。第一句寫詩人獨自登上江邊小樓,心境顯得寂寞的樣子。第二句寫江樓夜景清麗絕俗。放眼望去,但見清澈如水的月光,傾瀉在波光蕩漾的江麵上。第三、四句是感懷。寫出了風景依然,人事全非的感慨。這與晏殊的“去年天氣舊亭台”,李清照的“舊時天氣舊時衣,隻有情懷,不似舊家時”的意境相似。
桃花溪
張 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桃花溪:在桃源洞北。桃源洞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傳說即晉陶潛《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個沒有捐稅剝削、人民安居樂業的世外樂園所在地。這首詩就用《桃花源記》故事為題材。“隱隱”二句:《桃花源記》說,桃花源是武陵(今湖南常德)漁人發現的,所以在遙望中恍忽若有所見時,即向漁人問津。隱隱:不分明的樣子,野煙:晴天地麵上升騰的蒸氣。石磯: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
[鑒賞提示]張旭,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市)人,生卒年不詳,曾官常熟尉、金吾長史。張旭是著名的草體書法家,性嗜酒,常乘醉落筆,世稱“草聖”或“張顛”。
《桃花溪》這首詩以《桃花源記》故事為題材,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前二句寫景。第一句是遠景,第二句是近景。後二句抒情。通過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
書邊事
張 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塚,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
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
[注]調角:即吹角,角是古代軍中樂器,相當於軍號。斷:是盡或占盡的意思。倚:是“靠”的意思。這兩句極寫在清秋季節,萬裏長空,角聲回蕩,悅耳動聽。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表明邊關安寧,征人無事。青塚: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郊。梁州:當指涼州,在今甘肅省境內,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窮邊:極言邊塞地區的廣漠。此水:不確指,也可能指黃河。
[鑒賞提示]作者生平不詳。唐朝自肅宗以後,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 (851),沙州民眾起義首領張議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後,派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宣宗因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將尚延心以河湟降唐,自此,唐代西部邊塞地區才又出現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麵。張喬這首詩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詩的首聯描繪了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畫。頷聯將視覺從王昭君墓擴展到遙遠廣闊的涼州地帶,描繪出一派日麗平和、十分安定的景象。頸聯寫邊關安定,無蕃兵阻撓,遊客紛紛來遊。末聯兩句寫出作者的心願,渴望各民族能和睦相處。全詩抒寫詩人在邊關的所聞、所見、所望、所感,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有抑揚頓挫;運筆如高山流水,奔騰直下,而又回旋跌宕。
雪
羅 隱
盡遣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田 家
聶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①。
六月禾未秀②,官家已修倉。
[注]羅隱的《雪》見前注。①原:高而平坦寬廣的土地。劚:砍,開墾的意思。②秀:禾苗開花吐穗。
[鑒賞提示]羅隱的《雪》見前篇分析。
聶夷中(837一884?),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l)中進士,後因戰亂,加上家貧,無力賄賂權貴,滯留長安很久,才被任為華陰縣尉,很不得意。由
於出身貧寒,長期生活在農村,比較接近勞動人民,“知稼穡之艱難”,所以他的詩大部分是反映農民遭受慘重剝削的痛苦生活。有些則抨擊豪門權貴的荒淫奢侈和諷刺官吏的貪婪。聶詩繼承了漢魏樂府的優良傳統,采用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生動的語言,描繪鮮明的藝術形象。詩篇通俗明暢,音節和諧自然。本詩就是其中一例。
官倉鼠
曹 鄴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①?
[注] ①健兒:指戰地士兵。君:指官倉鼠。
[鑒賞提示]曹鄴,字鄴之,桂林(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人,一作餘杭 (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早年累試進士不第,後得權貴推薦,才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進士。曆官祠部郎中、洋州 (今陝西洋縣)刺史、太常博士。
曹鄴的詩,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他諷刺貪官汙吏,詛咒不義戰爭,反映農民的受剝削。但也有不少詩是寫自己的宦海浮沉、榮辱得失之感。他的詩風樸質無華,多采用民間口語入詩,因而通俗生動,文筆也十分簡潔。《官倉鼠》是一首諷刺貪官汙吏的詩。詩人把他們比做官倉中的老鼠,寫他們大膽妄為是因為得到大官僚的支持和庇護。不過這層意思沒有明說,詩中以一反問作結,啟發讀者去思考。這首詩既通俗易懂,又含義深長。
台 城①
韋 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②。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③。
東欄梨花
蘇 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④,人生看得幾清明⑤。
[注] ①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②“江雨”二句:意思是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跡已如夢幻,隻有鳥兒啼鳴,好像在憑吊興亡。台城靠近長江,所以說 “江雨”、“江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建都金陵,稱“六朝”。六朝統治時期短暫,政治混亂,使人感傷。③“無情”二句:用柳樹的蓬勃茂密,反襯台城的一片荒蕪,用柳樹的無情,反襯詩人的傷感。④一株雪:指梨花。⑤此句說人生能有幾個清明節可以欣賞這梨花呢?
[鑒賞提示]韋莊 (836?一910),字端己,京兆杜陵 (今陝西西安)人。曾多次應進士落第。乾寧年間始中進士,做過左補闕等官;後入蜀依王建,唐亡,王建稱帝,曾任宰相。韋莊的詩和詞都很有名,以詞的成就為高。他的詩清新流暢,感情深摯。《台城》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起句不正麵描繪台城,而是著意渲染氛圍,次句感歎六朝如夢。三四句通過台城柳色依舊,反襯台城一片荒蕪,用柳樹的無情,反襯詩人的無限傷感。全詩思想情緒雖不免有些消極,但側麵烘托、虛處傳神的藝術表現手法,仍可借鑒。
蘇軾的《東欄梨花》是在熙寧十年 (1077)四月蘇軾到徐州任知州時寫給孫宗翰的。這是一首因梨花盛開而感歎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詩篇。首句寫梨花盛開,柳葉深青,感歎春天一去不返。第二句是前句的回複,加重傷春之情。第三句點明題意,末句補足前句“惆悵”的內容,即人生短暫。全詩有弦外之音,題外之旨。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①。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②,病人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注] ①山城:指峽州夷陵。當時歐陽修被貶為夷陵令。②鄉思:這裏指思洛陽。歐陽修被貶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前任西京留守推官,西京即洛陽。
[鑒賞提示]歐陽修(l007一l07Z)宇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 (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嘉佑五年,任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他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幾起幾伏,直至任參知政事的要職。歐陽修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博學多才,兼長詩詞古文,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景佑三年 (1036)五月,歐陽修降職為峽州夷陵縣令,次年,朋友丁寶臣(其時為峽州軍事判官)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給他,歐陽修便以這首詩作答,表達了自己受貶後政治上失意的思想感情。首聯寫夷陵小城,地處偏遠,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頷聯選擇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 (橘、筍)鋪開描寫,承首聯“早春”之意。頸聯由寫景轉人感慨。末聯寫自我寬解,不須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