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居處部三(1 / 3)

卷六十三 居處部三

《釋名》曰:門,捫也,在外為捫,幕障衛也。

《爾雅》曰:閍謂之門,正門謂之應門。

《易》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周官》曰:掌舍,掌王會同之舍,設□枑再重,設車宮轅門,為壇壝宮棘門,為帷宮,設旌門,無宮則供人門。

《毛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又曰:乃立皋門,皋門有閌,乃立應門,應門鏘鏘。

詩義問曰:橫一木作門,而上無屋,謂之衡門。

《左傳》曰:楚子囊鄭子耳,圍於桐門。

又曰:王叔之宰曰:蓽門圭竇之人,而皆淩其上,其難為上矣。

又曰: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

魯連子曰:先生見孟嚐君於杏唐之門。

《楚辭》曰:望長楸而太息,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

《越絕書》曰:楚門,春申君時造,楚人從入,故號楚門。

《史記》曰: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賈誼書》曰:天子宮門曰司馬門。

又曰:高帝瓜分天下,以王有功之臣,擇良日,立諸侯洛陽上東門之外。

《說苑》曰:於公築治廬舍,謂匠人曰:為我高門,我治獄未嚐有冤,後世必有封侯者,令容高蓋駟馬,及後果封為西平侯。

《漢書》曰:元帝為太子,謹慎,初居桂宮,上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

又曰:太液池南有璧門。

又曰:陳平家貧,以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吳越春秋》曰:子胥為吳造大城,陵門八,象天八風,水門八,法地八窗。

範曄《後漢書》曰:孔融雲,鄭君裏門,四方所由觀禮,其廣令容高車結駟,名為通德門。

漢宮殿名曰:長安有宣平門覆盎門萬秋門橫門東都門宣德門元成門青綺門章義門仁壽門□巽《太平禦覽 》一百八十三作慈。石門。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集諸儒,於朝肅城《太平禦覽》六百十五作成。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古今地名曰:河南有鼎門,九鼎所定。

《華陽國誌》曰:蜀城十裏,有升遷橋,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

吳地記曰:閶闔門者,吳王闔閭所作也,名為閶闔門,高樓閣道,後由此出伐楚,改曰破楚門。

《世說》曰:楊脩為魏武主簿,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脩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嫌門大也。

【銘】後漢李尤門銘曰:門之設張,為宅表會,納善閉邪,擊柝防害。

又中東門銘曰:中東處仲,月值當昴,倉庚有聲,隼鷹匿爪,除去桎梏,獄訟勿考。

又關陽城門銘曰:關陽在孟,位月惟巳,清明冠節,大陽進起。

又津城門銘曰:津名自定,位月在未,溫風鬱暑,鷹鳥習鷙。

又廣陽門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涼風從時,白露已分。

又雍城門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盲風寒濁,燕歸山阜。

又夏城門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陰陽不通,蝃蝀匿彩,迎冬北壇,從陰所在。

又穀城門銘曰:穀門北中,位當於子,太陰主刑,殺伐為首。

晉摯虞門銘曰:祿無常家,福無定門,人謀鬼謀,道在則尊。

【文】後魏溫子昇閶闔門上梁祝文曰:維王建國,配彼太微,大君有命,高門啟扉,良辰是簡,穆卜無違,雕梁乃架,綺翼斯飛,八龍杳杳,九龍巍巍,居宸納祐,就日垂衣,一人有慶,四海爰歸。

《爾雅》曰:狹而修曲曰樓。

《說文》曰:樓,重屋也,樔,澤中守竹樓也。

黃帝占軍氣決曰:諸將軍氣如城樓。

《史記》曰:方士言武帝曰: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帝乃立神明台井幹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

《十洲記》曰:昆侖山有十二玉樓。

《漢書》曰:甘延壽,少以良家子,善騎射,嚐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

《吳越春秋》曰:範蠡為句踐立飛翼樓,以象天門。

《東觀漢記》曰:上至廣阿,止城門樓上,披輿地圖,指示鄧禹曰:天下郡國如是,我乃始得一處,卿言天下不足定何也。

《吳誌》曰:劉基美容姿,孫權愛敬之,權暑時,嚐於舡中宴樓上,作雷雨,權以蓋自覆。又命覆基,餘人不得也。

《虞氏家記》曰:吳小城白門,蓋吳王闔閭所作也,至秦始皇,守宮吏燭燕窟,失火燒宮,而此樓故存。

《晉宮閣名》曰:總章觀,儀風樓一所,在觀上,廣望觀之南。又別有翔鳳樓。

《賴鄉記》曰:老子廟有皇天樓九柱樓靜念樓,皆畫仙人雲氣。

袁彥伯羅山疏曰:仰望石樓,眇然在雲中。

《世說》曰:淩雲台樓觀極精巧,先稱平眾材,輕重當宜,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台雖高崚,恒隨風搖動,魏明帝登台,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便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幽明錄》曰:鄴城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二十丈,長四十丈,廣二十丈,安金鳳皇二頭於其上,一頭飛入漳河,清浪《太平禦覽 》一百七十六作朗。見在水底,一頭今猶存。

述異傳曰:荀朅,字叔偉,寓居江陵,憩江夏黃鵠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雲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辭去,跨鶴騰空,眇然煙滅。

【詩】古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宋文帝登景陽樓詩曰:崇堂臨萬雉,曾樓跨九成,瑤軒籠翠幌,組幕翳雲屏,階上曉露絜,林下夕風清,蔓藻嬛綠葉,芳蘭媚紫莖,極望周天險,留察浹神京,交渠紛綺錯,列植發華英。

梁武帝登北顧樓詩曰:歇駕止行警,回輿暫遊識,清道巡丘壑,緩步肆登陟,雁行上差池,羊腸轉相逼,曆覽窮天步,曬矚盡地域,南城連地險,北顧臨水側,深潭下無底,高岸長不測,舊嶼石若構,新洲花如織。

梁簡文帝奉和登北顧樓詩曰:舂陵佳氣地,濟水鳳皇宮,況此徐方域,川嶽邁同灃,皇情愛曆覽,遊陟擬崆峒,聊驅式道候,無勞襄野童,霧崖開早日,晴天歇晚虹,去帆入雲裏,遙星出海中。

又登烽火樓詩曰:聳樓排樹出,卻堞帶江清,陟峰試遠望,鬱鬱盡郊京,萬邑王畿曠,三條綺陌平,亙原橫地險,孤嶼派流生,悠悠歸棹入,眇眇去帆驚,水煙浮岸起,遙禽逐霧征。

又水中樓影詩曰:水底罘罳出,萍間反宇浮,風生色不壞,浪去影恒留。

梁沈約登玄暢樓詩曰:危峰帶北阜,圓鼎出南岑,中有淩風樹,回望川之陰,涯心,落岸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暉映長浦,煥景燭中尋,雲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梁劉孝綽登陽雲樓詩曰:吾土陽台上,非夢高台客,回首望長安,千裏懷三益,顧惟慚入楚,降私等申白,西沮水潦收,昭丘霜露積,龍門不可見,空慕淩霜柏。

梁王台卿詠水中樓影詩曰:飄颻似雲度,亭亭如蓋浮,熟看波不動,還是映高樓。

【賦】魏王粲登樓賦曰:登茲樓以四望,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實顯敞而寡仇,接清漳之通浦,倚曲阻之長洲,北彌陶牧,西接昭丘,雖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憑軒檻以遙望,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目極,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脩回,川既漾而濟深,昔尼父之在陳,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豈窮達之異心,惟日月之逾邁,俟河清其何極,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騁力,步棲遲而徙倚,白日忽其西匿,風蕭瑟而並興,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鳥相鳴而鼓翼,原野闃其無人,征夫行而未息,循階除而下降,氣交憤於焜臆,夜參半而不寐,悵盤桓以反側。

晉孫楚登樓賦曰:有都城之百雉,加曾樓之五尋,從明王之登遊,聊暇日以娛心,鳴鳩拂羽於桑榆,遊鳧濯翅於素波,牧豎吟嘯於行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百僚雲集,促坐華台,嘉肴滿俎,旨酒盈杯,談三墳而詠五典,釋聖哲之所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