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服飾部上(1 / 3)

卷六十九 服飾部上

《史記》曰: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張良諫,乃止。

又曰:項王軍壁垓下,夜聞漢軍四麵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夜飲帳中。

又曰:丞相公孫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而見,上嚐坐武帳中,汲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事,其見敬禮如此。

《漢武故事》曰:西王母感上區區之誠,暮必神降,上乃盛施帷帳,燒兜沬香,香聞數百裏。

又曰: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漢書》曰:東方朔雲,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推甲乙之帳,甲乙,帳名也,瓚曰:興造乙(漢書六十五東方朔傳注乙上有甲字。)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天子襲翠被,為(漢書注作憑。)玉幾,而處其中。燔之於四通之衢。

《三輔舊事》:秦時奢泰,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橫橋南渡,以象牽牛,後宮列女,萬有餘人,婦人之氣,上衝於天,縑帳綺帷,木衣綈繡,土被朱紫。

《東觀漢記》曰:桓榮常寢病,太子朝夕遣中人問疾,賜以帷帳奴婢,曰: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後病愈,入複侍講。

《漢舊儀》曰:祭天有紺幄帳。

《馬融別傳》曰:馬融為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益部耆舊傳》曰:翟酺上事雲,漢文帝連上書囊以為帳,惡聞紈素之聲。

傅子曰:太祖武皇帝,恐嫁娶之僭上,公主適人,不過帛帳,從婢十人而已。

【詩】梁沈約詠帳詩曰:甲帳垂和壁,螭雲張桂宮,隨珠既吐曜,翠被複含風。

屏風

《京兆舊事》曰:杜陵蕭彪,子伯文,為巴郡太守,以父老,歸供養,父有客,常立屏風後,自應使命。

《東觀漢記》曰:宋弘嚐燕見,禦坐新施屏風,畫烈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上即為撤之,時上姊胡陽公主新寡,上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上曰:方且圖之,後弘見上,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上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太尉時,舉弟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上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為故事,事具職官部。

《三輔決錄》曰:何敞為汝南太守,章帝南巡過郡,有雕鏤屏風,為帝設之,命侍中黃香銘之曰:古典務農,彫鏤傷民,忠在竭節,義在脩身。

《魏誌》曰:太祖平柳城,班所獲器物,特以素屏風素幾賜毛玠,曰:君有古人之風,故賜君古人之服。

《吳錄》曰:景帝時,紀亮為尚書令,子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禦屏風隔其座焉。

又曰:曹不興善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

《語林》曰:滿城武秋《太平禦覽》七百零一作滿奮字武秋,此有訛脫。體羸惡風,侍坐晉武帝,屢顧看雲母幌,武帝笑之,武雲,北窗琉璃屏風,實密似疏,帝有難色。

【詩】周庾信詠屏風詩曰:昨夜鳥聲春,驚啼動四鄰,今朝梅樹下,定有詠花人,流星浮酒泛,粟鈿繞杯唇,何勞一片雨,喚作陽台神。

又曰:逍遙遊桂苑,寂絕想桃源,狹石分花逕,長橋映水門,管聲驚百鳥,人衣香一園,定知懽未足,橫琴坐樹根。

又曰:高閣千尋起,長廊四注連,歌聲上扇月,舞影入聞弦,澗水繞窗外,山花即眼前,但顧本集作原。長歡樂,從今一百年。

又曰:搗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錦石平砧麵,蓮房接杵腰,急節迎秋韻,新聲入手調,寒衣須及早,將寄霍嫖姚。

又曰:今朝好風日,園苑足芳菲,竹動蟬爭散,蓮搖魚暫飛,麵紅新著酒,風晚細吹衣,跂石多時望,蓮船始複歸。

【賦】漢淮南王屏風賦曰:惟斯屏風,出自幽穀,根深枝茂,號曰喬木,孤性陋弱,畏金彊族,移根易土,委伏溝瀆,飄颻危殆,靡安厝足,天啟我心,遭遇微祿,中郎善治,收拾捐樸,大匠治之,彫刻削斫,等化器類,庇蔭尊屋,賴蒙成濟,其恩弘篤,不逢仁人,永為枯木。

【啟】梁簡文帝謝賚棋子屏風啟曰:極班馬之巧,兼曹史之慮,均天台之翠璧,雜水葉之嘉名,電母之窗,慚其麗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

梁劉孝威謝敕賚畫屏風啟曰:昔紀亮所隔,唯珍雲母,武秋所顧,上貴琉璃,豈若寫帝台之基,拂昆山之碧,畫巧吳筆,素逾魏賜,馮商莫能賦,李尤誰敢銘。

陳周弘正謝梁元帝賚春秋糊屏風啟曰:昔琉璃見重,雲母稱珍,雖盡華麗,有傷真樸,豈若三體五例,對玩前史,一字褒貶,坐臥箴規,無複楚台之風,得同鄒穀之暖。

【銘】後漢李尤屏風銘曰:舍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雅,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

【書】梁簡文帝答蕭子雲上飛白書屏風書曰:得所送飛白書縑屏風十牒,冠六書而獨美,超二篆而擅奇,乍寫星區,時圖鳥翅,非觀觸石,已覺雲飛,豈待金璫,便睹蟬翼,間諸衣帛,前哲未巧,懸彼帳中,昔賢掩色。

《六韜》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天雨不張幔蓋,名曰禮,將不知禮,無以知士卒寒暑也。

《東觀漢記》曰:岑彭與吳漢圍隗囂,囂壅穀水,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

《軍令》曰:戰時,皆取舡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賊有炬火火箭,以掩滅之。

《蜀誌》曰:張鬆勸劉璋絕曹公,交通先主,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往就與會。

《秦記》曰:符永固以太常韋逞母宋,傳其父業,得周官義旨,乃就來宋家□明本作互,馮校本作□。

講,書生百人,隔絳紗幔而受書焉。

《世說》曰:庾太尉亮,風儀偉長,時皆以為美,亮有大兒,年數歲,雅量之質,便自如此,溫太真嚐隱幔視《太平禦覽》六百九十九作怛。之,此兒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為,論者乃謂不減亮。

【詩】齊王融詠幔詩曰:幸得與珠綴,冪曆君之楹,月暎不辭卷,風來輒自輕,每聚金爐氣,時駐玉琴聲,但原致樽酒,蘭棋當夜明。

《說文》曰:簟,竹席也。

《釋名》曰:簟《太平禦覽》七百零八簟下有簟字。

也,布之覃然正平也。

《禮記》曰:夫不在,斂枕簟席,韣器而藏之。

又曰:莞簟之安,□□秸之設也。

《方言》曰:簟,宋魏之間謂之笙,今江東乃言笙也。

《毛詩》曰:下莞上簟,乃安斯寢。

《孫卿子》曰: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

《淮南子》曰:席之上,先萑簟,樽之上,先玄酒,先王貴之,先本而後用末也。

漢獻帝傳曰: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說孝經六隱事,能消卻奸邪,常以良日,允與立入,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複行也。

晉公卿禮秩曰:太宰何曾遜位,賜簟褥一具。

王隱《晉書》曰:車永為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細簟,工患之,乃共舉出永。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烏韜赤花雙文簟。

【啟】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花紈簟啟曰:麗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覺夏室已寒,冬裘可襲,雖九日煎沙,香粉猶棄,三旬沸海,團扇可捐。

【書】梁簡文帝答定襄侯餉臥簟書曰:筠篁多品,筱簜雜名,校色比奇,獨此為貴,自舍蒼紫,似久暴於柯亭,乍舒黝素,若屢霑於湖水,三伏餘炎,九折成用,便可旅食南館,高臥北窗。

又答南平嗣王餉舞簟書曰:濯龍之木,文罽飾壇,淮南之台,紫羅為薦,未若五離九折,出桃枝之翠筍,綺爛霞舒,製雲母之修竹,南湘點淚,喻也未奇,東宮赤花,擬之非妙。

薦席

《釋名》曰:薦,所以自薦藉也,席,釋也,可卷可舒也。

《說文》曰:蒻,蒲子也,可為薦。

《六韜》曰:桀紂之時,婦女坐以文綺之席,衣以綾紈之衣。

《毛詩》曰: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禮記》曰: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夫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

又曰: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

又曰:哀公命席,孔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大戴禮》曰:武王踐阼,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後左端之銘曰:民一反一側,爾不可不誌,後右端之銘曰:所鑒不遠,視爾之所代。

《左傳》曰:大路越席,昭其儉也。

又曰:臧文仲不仁者三,妾織蒲,家人販席,與民爭利也。

論語曰: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

《家語》曰:明王之守也,則必折衝千裏之外,其征也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士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匱,此之謂明王之道。

《楚辭》曰:瑤席兮玉鎮。

《呂氏春秋》曰:衛靈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土,恐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事具寒部。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為明,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繇,不下席而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