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知人,才能善任(1 / 2)

隻有知人,才能善任

古人雲:為治以知人為先。即是指治理國家以了解、識別人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之知。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訴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沒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為沒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於識人。隻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來就越得當。曆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也就是說,帝王的作用,沒有比識別人才更重要的了。如果一個國君,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這是一個國家三種不祥之兆的表現。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大的隱患就在於不能知道和識別人才。若不能識人,勢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識別到了人才,如果不及時推薦和提拔使用,則為失才的表現;同樣,一旦了解和識別的人既缺德又缺才,如果不及時從其現任的位置上撤職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罷免,仍將其使用,這必然是國家之禍,使人民受害,後患將是無窮的。正因為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對識人之重要看得非常之清楚,所以都產生了共識:要想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領導者就不能不識人。總之,國之興亡,務在得人。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何世無才,患在不識。不能識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這是識人學的第一要義。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

知人善任,說的是知人是用人的前提,不知人,就不能用人。善任又是知人的目的和深化。識人、知人完全是為了使人才能善任,在使用過程中又進一步更深刻地識人、知人。

人才的識別,是對人才在政治覺悟、思想品質、知識、工作能力、性格、精力和體力狀況等方麵,進行全麵的曆史的考察與評價。“知人”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內容,又是對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學管理的前提條件。可以說,知人是堅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賢的基本保證。沒有識人的“慧眼”,“近己之好惡而不自知”,就不能堅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賢的原則。知人是對人才實施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也是激勵人才奮發進取的有效措施。

劉邦這人的長處是善於知人用人,大膽於基層中提拔人。陳平歸漢之初,與之談話知道他有才智,便賞識其人,任為都尉,兼參乘,典護軍,這雖非大官,但卻是重要的官職,參軍是親信侍衛,與劉邦同車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任此職的;典護軍是軍法監察,是參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陳平新來而監察原有的將兵,可見對他的信任。盡管眾將認為劉邦如此信任一個從楚來的逃犯而大嘩,並不能動搖劉邦對陳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陳平。

周勃、灌嬰等大將也對陳平有意見,認為劉邦如此信任陳平不當,都讒毀陳平說:“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劉邦聽了也起疑,便叫魏無知來,責備他為何推薦陳平這樣的人,無知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拒,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劉邦也叫陳平責備他說:“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固多心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畫有可中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劉邦見他說得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賞賜,擢升為護軍中尉,監察全體官兵。從此,諸將不敢再讒毀陳平。

劉邦如此重用陳平,足見他確是善於知人和用人。而陳平也確是個奇才,後來劉邦能戰勝項羽,處於危急而能轉安,以及劉氏政權不被呂氏所奪,陳平出奇計起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用人問題上,繼承了中華民族知人善任的優良傳統,又有了新的發展。

1977年12月,葉劍英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選配領導班子時,“要做到‘知人善任’,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準幹部。所謂‘善任’,就是正確地使用幹部。隻有‘知人’,才能‘善任’。”葉劍英同誌所講的“知人”與“善任”的辯證關係,雖然是針對選配領導班子而言的,但實際上也適用於一般軍事人才。“知人”既是軍事人才管理的重要內容,又是對軍事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學管理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