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識人的誤區(2 / 3)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以一時一事之成敗論英雄呢?答案是看一個人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從曆史的角度識才,最容易發現一個人的特長或短處。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思想、作風和行為有連續性和一貫性,其特長或短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尤其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看一個人的過去,可以預測他的未來。一個人的現在是由過去發展而來的,而未來又是現在的延伸。因此,考察一個人的曆史,可以預測這個人有無發展前途。體操尖子李月久當年差點被教練“淘汰”,原因是他長得比較矮胖,體形不美,教練認為他不是練體操的“料”。他的老師介紹了他的超人毅力和刻苦精神,才打動了教練,教練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留下了他。後來,他頑強拚搏的精神證實了這一點,教練確認他很有培養前途,對他加以精心指導,終於使他成了世界體壇名將。假若教練當時隻看眼前,不看他一貫的刻苦作風,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顆體操明星了。同樣,如果我國的遊泳教練張雄,隻看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的林莉的成績,看不到她刻苦、拚搏的精神,恐怕也就出不了這朵世界一流的泳壇金花了。

如何全麵地曆史地識人,我國戰國時代魏國的謀士李克在回答魏文侯問話時,談到從五個方麵去識別人才。

(1)屈視其所親

當一個人懷才不遇時,就看他跟哪樣的人親密來往。如果他是跟一些同樣不得誌的人親密相處,發牢騷,鳴不平,他就是個心胸淺薄的小人物。

(2)富視其所與

當一個人非常富有的時候,要看他把錢往什麼地方用。如果他專走後門,賄賂有權勢的人,或隻會送禮給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這個人肯定不怎麼樣;如果他把錢慷慨地用在培養窮但有才幹的人身上,或是仗義疏財於慈善事業,這樣的人就值得提拔。

(3)達視其所舉

當一個人仕途通達,大權在握時,就要看他舉薦拔擢的都是些什麼人。如果舉薦的是無才無能的人,表示他有私心,不為國家著想;如果舉薦的全是睿智、廉潔的人,表示他絕無私心,一心為社稷著想,這種人是值得賦予重任的。

(4)窮視其所不為

如果一個人求取功名不得,仍保持名節,不走歪門邪道,不奴顏卑膝,不投機鑽營,表示他是個可以擔大任的人。

(5)貧視其所不取

當一個人窮得難以度日,就看他是不是貪婪如餓鬼。若一味拍馬求好處,就是不可用的小人物;若是窮不喪誌,對有錢人仍然不卑不亢,就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李克在幾千年前所說的識人原則,主張對人進行全麵觀察,不以一時一事論人,是完全正確的,這對今天的領導者識才,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忌以短掩長

識人要全,知人要細,為的是識人所長。識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著眼點就應放在一個人的長處上,注意力應集中在一個人的優點上。正如管理專家杜拉克先生所說:“一個聰明的經理審查候選人決不會首選看他的缺點,至關緊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這和醫生檢查身體全然不同,因為醫生的目的是做出診斷,對症下藥,他要千方百計運用各種手段發現異常,找出病灶。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實上,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隻要能揚長避短,天下便無不可用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者的識人、用人之道,關鍵在於先看其長,後看其短。唐代柳宗元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木匠出身的人,連自身的床壞了都不能修,足見他锛鑿鋸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卻自稱能造房,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後來,柳宗元在一個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這位木匠。隻見他發號施令,操持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指揮下各自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驚歎。對這人應當怎麼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棄之不用,那無疑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這一先一後,看似無所謂,其實十分重要。從這個故事中是否可以悟出一個道理;若先看一個人的長處,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實現他的價值;若先看一個人的短處,長處和優勢就容易被掩蓋和忽視。因此,看人應首先看他能勝任什麼工作,而不應千方百計挑其毛病。《水滸》中的時遷,其短處非常突出——偷雞摸狗成習。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長處——飛簷走壁的功夫。當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環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長處就被派上了用場。在一係列重大的軍事行動上,軍師吳用都委以重任,時遷成了這些軍事行動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見,對人,即使是對毛病很多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長處,才能把他的才幹充分利用起來。

善於從短處看長處,又是識人的一個訣竅。唐朝大臣韓氵晃一日接待了一位經別人舉薦來求官的年輕人。韓氵晃置酒沒宴招待他,席間,此人表現出脾氣有些古怪,不善言辭,不諳世故。通常,這種人多不受喜歡,難被啟用。然而,韓氵晃卻從他不通人情世故之短,看到他有鐵麵無私、不曲不阿之長,於是,便命他為“監庫門”,即現在的倉庫主任。果然,自他上任之後,從無倉庫虧損之事發生,是個稱職的倉庫管理員。

在用人所長的同時,要能容其所短。短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人本身素質中的不擅長之處;二是人所犯的某些過失。一方麵,越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顯。例如,有才幹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常規;謙和的人多有膽小怕事;等等。另一方麵,錯誤和過失是人所難免的。因此,如果對賢才所犯的小錯誤也不能寬恕,就會埋沒賢才,世間就幾乎沒有賢才可用了。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在向漢武帝的奏疏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魚就養不活;對人過於苛求,則不可能有朋友。用人識才也是如此。

戰國時期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孔子的孫子子思向衛國的君王推薦一個叫做苟變的人,說他是個能攻善戰的將才,可以統兵五百乘(37500人)。衛慎公說:“他為官收稅時,曾吃過百姓家的兩個雞蛋,不夠清廉,所以不可重用。”子思聽後,對衛慎公說:“明君識才如同匠人用木,取其長棄其短,不能因短而無視長。幾抱粗的朽梓木材,雖然有幾尺腐朽,但好的木匠不是整個棄之不理,而是剔其朽用其良。用人亦是,不能因苟變曾吃了別人的兩個雞蛋,就棄其統率兵卒的將才而不用。”衛侯聽子思的議論言之有理,恭敬地接受了子思中肯的勸告。

漢武帝劉邦則比衛慎公高明得多。當年,他任用陳平做都尉時,眾將多有疑議,說他在家時曾與其嫂子私通,且在為官期間又有受賄行為,是一個亂臣和小人。劉邦經過審慎的考察後,得知陳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大才,於是沒有摒棄他,反提他為護軍中尉。在以後的歲月中,陳平屢建功勳,輔佐劉邦奪得漢室天下。陳平盜嫂、收受賄賂因然是瑕疵,而劉邦在用人識才上能容人之過,舉其大端,這不能不說是他最終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任何人才,有其長必有其短,識別人才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以以短掩長。倘若識人,隻注意某一個側麵,而這一側麵又正好是人才的缺點或短處,於是就武斷地下結論,那麼,這種識才的方式是非常危險的,大批人才將被拋棄和扼殺。孔雀開屏是非常漂亮的,倘若一個人不看孔雀那美麗的羽毛,隻看到孔雀開屏露出的屁股,就武斷地認為孔雀是醜陋的,那就實在是有失公允了。

聯係到今天的現實,觀察我們身邊某些領導者在識別幹部的問題上,總是先把這個人的缺點擺在重要位置上,總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認人放心,結果,埋沒了許多人才。有的領導到基層了解某幹部的任職情況,總喜歡讓下屬談談這名幹部的缺點,讓別人說三道四,即使人家幹出點成績,也總是拿他身上的毛病來壓人,這種事例在現實社會中幾乎處處可見,原因就是這些管理者長期固有的主觀臆斷在作崇。可是,這些領導者想過沒有,對人求全責備,變會因其小過而忘其大美,就會失天下之士,既誤人又誤事;而識大體,赦小過,才是每一位管理者所應具備的素質。無論是漢武帝劉邦還是唐朝大臣韓氵晃,他們識人善任、揚長避短的做法,值得今天的領導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