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識人的誤區(1 / 3)

表象識人的誤區

知人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對知人都各有其作用:前人知人之明的經驗,可使人耳聰目明,提高人的視覺力;而前人知錯人用錯人的教訓,能使人避免步其覆轍。

人在觀察事物時,由於思想方法、所處環境以及所站的立場、角度不同,會出現名種各樣的片麵性,致使對事物的認識失真、失實。同樣,在觀察人、識別人時,如果不善於知人,就會魚目混珠、忠奸不辨、智愚難分、濫竽充數。如此,輕者會埋沒人才,重者則貽誤事業,因此,公正客觀地觀察人、識別人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這方麵,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都給予了人們許多啟迪。

**忌以貌取人

通過相貌和表情來了解人,是“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把它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貌取人,就會錯識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晉代學者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醜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堂堂儀表,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後果。

三國時,東吳的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君,但卻曾“相馬失於瘦,遂遺千裏足。”周瑜死後,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後先是大喜,但見麵後卻心中不悅。因為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加之龐統不推崇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隻不過是一介狂士,沒有什麼大用。於是,魯肅提醒孫權,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以期說服孫權。而孫權卻固執己見,最終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見事已至此,轉而把龐統推茬給劉備。誰知,愛才心切的劉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醜陋,心中也不高興,隻讓他當了個小小的縣令。有匡世之才的龐統,隻因相貌長相不俊,竟然幾處遭到冷落,報國無門,不得重用。後來,還是張飛了解了他的真才後極力舉薦,劉備才委以副軍師的職務。

一向慧眼識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錯舉。益州張鬆過目不忘,乃天下奇才,隻是生得額钅矍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當張鬆暗攜西川四十一州地圖,千裏迢迢來到許昌打算進獻給曹操時,曹操見張鬆“人物猥瑣”,從而產生厭煩之感;加之張鬆言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處,便將張鬆趕出國門。劉備乘機而入,爭取到了張鬆,從而取得了進取西川軍事上的優勢。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禮待張鬆,充分發揮其才識,那樣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

同樣,現代企業的領導者,要真正識別人才,就需要對個人進行全方位的審察,看其是否具有相當的能力,是否有發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個人的學識、智慧、能力等方麵的培養與使用;不注重其專長的發揮;而是通過其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來衡量他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駕馭語言的能力,而是僅憑一個人的相貌如何來判斷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來決定人才的取舍,那麼,必將導致人才的被埋沒。所謂人才,是由德識才學體等基本要素組成的有機的統一體。

德,是指人才表現出來的意誌、興趣、情感、性格和專注力等品德。優良的心理品德應表現為高度的事業心、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意誌以及高尚的情操。

識,指的是人才的見識,即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見解,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見識能力。具有見識能力的人能夠入木三分地把握和認識事物的本質;能一針見血地抓住事物的發展關鍵環節;能得心應手地駕馭各種環境和條件;能在關鍵時刻堅定果斷地拍板;能衝破習俗觀念的束縛,大膽地別辟蹊徑。

才,是指一個人認識客觀和改造客觀的能力,包括記憶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學,即學問、知識,包括直接知識、間接知識、理論知識、經驗知識等。人才的知識結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前沿知識組成的塔式結構;另一種是以專業知識為基點和骨幹,以其他與之相鄰相近的知識作補充交織而成的網絡式結構。

體,指身體素質。身體是事業之本,曆史上許多成功的人才都是得助於健康的體魄。

人才的德、識、才、學、體,五位一體,密不可分,互相製約,相輔相成。其中,德居首位,是人才的靈魄,是其他四者之根本;識具有決定性作用;才是必備條件;學是智能方麵的基礎要素;體是人才成長的物質基礎。識別人才須兼而顧之,如果僅僅以貌取人,以外表的俊美與醜陋來識別人才,而放棄對人德、識、才、學、體的全麵分析與觀察,隻能使領導者步入識才的誤區。法國大作家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中有兩個典型人物形象:一個是聖母院撞鍾人加西莫多,雖奇醜無比,卻心地善;另一個是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佛羅洛,雖相貌堂堂,內心卻十分肮髒。這說明在識才時,千萬不可被相貌所迷惑。

**忌以偏概全

選用人才不可求全責備,但知人識人應該力求全麵。看人要看主流,以他的全部曆史中的全部表現為衡量依據,決不可單憑一時一事而以偏概全。

領導者知人要深,知人要全,必須通過“日觀其德,月課其藝”的全麵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識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醜,也不能隻見不足、不見長處。具體說來要注意兩點:

一是不要以點代麵。對人才要全麵識別,最忌諱的就是以點帶麵。就是說,看人才要綜合地、立體地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隻顧一點,忘記其餘。瞎子摸象的寓言當引以為戒:幾個瞎子摸大象,抱著腿的說大象似根柱子,觸著耳朵的說大象似把薄扇,摸著尾巴的說大象像根蛇,挨著身體的說大象好似一堵牆,盲人之所以都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隻觸到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接觸到大象身體的全部。

說到人才的“才”使人想到《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首領宋江。由於他在組織指揮、協調團結方麵有才華,所以做了領袖。但他的智謀卻不如軍師吳用,勇敢不如武鬆,和張順比水中功夫更是差得很遠。可見,在識別人才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優點就是優點,不足就是不足。現代管理學認為,人的素質可以從五個方麵來衡量,即德、識、才、學、體。但人的這五個方麵的素質不可能平衡地發展,有其突出者,就必然有其欠缺者。因此,識別人才就應全麵觀察,綜合衡量。

三國中的呂布武藝超群,但為人反複無常,貪戀錢財美色,有奶便是娘。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藝之道,卻忽視了他的德行。結果,董卓用小恩小惠,贈馬送金將呂布收買過去。呂布利欲熏心,反手殺害了丁原。同樣,王員外了解呂布貪戀美色,將貂嬋許配給他,用反間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父子二人的關係。董卓犯了同丁原一樣的錯誤,不識呂布的品德。結果,呂布在美色的逼誘下又親手殺了器重他的幹爹董卓。丁原與董卓在識人方麵算是吃了大虧。

所以說,對人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麵。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時就要將其優點和缺點分開。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不能由於有一些雞毛蒜皮的毛病,就大驚小怪,全盤否定。西施不是沒有可挑剔之處,但其美貌為主流,因而不失其為美人。

各類人才並非沒有缺點,但不可無限誇大。三國時的張飛其性格有快人快語、勇猛粗魯的一麵,但也有粗中有細的另一麵。他曾幾次突出奇謀,以巧製敵。諸葛亮對張飛的了解就很全麵。在張飛攻打宕渠山時,魏國守將張合阝堅守不出,張飛便每日飲灑,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劉備得知這個消息後大驚,而諸葛亮卻會心地笑了。他還派魏延從成都押運好酒50甕送給張飛。原來張飛飲酒是計,為的是引誘張合阝下山。張合阝到底上當,丟失了宕渠山。倘苦諸葛亮犯了以點帶麵的誤識,豈不毀失、埋沒了人才!

另外,不可以一事之成敗論英雄。辦成功一件事,就言其才幹非凡,一件事沒辦好,失敗了,就言其無能,這樣,未免過於片麵,有失偏頗。在多數情況下,一次成敗並不足以概括全貌。人們都記得,在1992年巴賽羅那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遊泳選手莊泳、楊文意、林莉、錢紅創造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為世界所震驚。可誰又能想到,同樣這四位中國遊泳選手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僅獲得一銀二銅的成績,連一塊金牌也沒有拿到。如果教練員僅憑一時一事論英雄,僅憑漢城奧運會上的遊泳成績來斷定這四朵金花以後將無所作為,那麼,她們的英才就會被埋沒,世人也就無法領略她們的風采了。同樣的道理,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的遊泳選手韓雪、晃娜、陳妍這幾位小花比賽成績確實不盡如人意。由於大賽臨場經驗欠缺,心理素質較差,加上調整狀態不理想,她們的潛能尚未爆發出來。如果僅憑她們這一次的奧運會成績論成敗英雄,那麼,很有可能放棄掉在悉尼奧運會上將含苞怒放的新金花,埋沒一批有發展前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