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應高瞻遠矚
**以真善美識假惡醜
在任何有人群的地方,假惡醜與真善美總是並存的。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財富、快樂、權勢等一切,但放棄了對真、善、美的追求,那麼他就會墮落成動物。所以,我們識人時也必須識人的真、善、美。真善美是十分相近的品質。凡是美的都是和諧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諧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在結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愛因斯坦說過,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容貌,首先決定於他的精神麵貌。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永遠是年輕和美麗的。具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心靈美比形體美更可珍貴,我們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可珍貴。論起美來,狀貌之美勝於顏色之美,而適宜並優雅的動作之美又勝於狀貌之美。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一個真正的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我們識人就是要對實實在在的人進行考察,看其人有無真、善、美的品質。例如,在科學界,最動人的篇章莫過於達爾文與華萊士的友誼。達爾文在環球考察結束之後,投入了寫作《物種起源》的緊張工作。正當他寫到第十章的時候,收到遠在馬來群島華萊士的一篇論文。論文不某而合地提出了“自然選擇”的觀點,這不能不使達爾文大為驚異。可是這時,達爾文想到的並不是對方可能捷足先登,成為進化論的創始人,而是滿懷驚喜,希望優先發表華萊士的論文。後經一些學者的勸告,他才決定同時發表論文。識人就是要識那些真善美統一的人。
毛澤東同誌曾教誨人們要樹立“美好的理想境界。”人們也常說:“××思想境界高”。可見境界是有美醜、高低之分的。
我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宗白華於1943年在論述境界時就曾對境界問題有精到的見解。他認為:“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關係,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製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而於後兩者之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這就是‘藝術境界’”。宗白華在此文中還說,“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美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藝術境界主於美”。
《漢語詞典》中說:境界是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那麼領導境界就是指領導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實現領導的程度和情景了。
《老子》十七章有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意思是說,最好的世代的最好的統禦者,人民群眾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眾親近和讚美他;再其次,人民群眾畏懼他;更其次,人民群眾輕侮他。老子在這裏說的統治或領導優劣的四個層次,也就是四種境界,四種類型。老子所以推崇第一種境界,用他在同一章裏的話來說,就在於其“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就是說,領導者悠悠然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這是我們自己這樣做的”。美國著名學者哈林·克裏夫蘭在其所著《未來的行政首腦》一書的英文版的扉頁上引用了老子的這段話,並在其《中譯本序》中讚揚說:“老子關於領導人的座右銘,二千五百年以來,仍未有出其右者。成功的領導藝術其標誌是:當事成之後,被領導者均認為‘事情是我們自己做的’”。這是領導與被領導交變“同一”的結果。領導行為不僅力求合乎事物的客觀規律,而且更重要的還在於順乎民心,合乎民意,與群眾的意願完全吻合,這樣被領導者就感覺不到有外來的強製力量,而自由自在地做其所欲做,為其所樂為。於是,領導者對他們來說,自然也就“不知有之”了。雖然老子的構想有著濃重的“烏托邦”色彩,但這仍不失為極高的領導境界,其合理的內核仍閃爍著理想的光輝。
**力戒“一葉障目”
“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般來說,每人都有其所長,有其所短,如能發掘人之長處,則能發現更多的人才;如不見人之所長,隻尋人之所短,將認為人才缺少甚至無才。因此隻視人之所短,則不知才;能發現人之所長,則人才來源不絕。
而能否發現人之所長,使眾多人才湧現,用人者必須拋棄論資排輩的成見,排除個人的愛憎,眼睛不隻是向上,主要是要向下,不拘一格選人才。能如此,則不會因“一葉障目”,人才在身邊而視不見,眾多的人才將會脫穎而出。不拘一格選人才,這既是知人用人的準則之一,也是事業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識人堅持量才適用的原則,要注意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每個人才的具體情況往往不同,有的是通才,有的是多才,有的是專才;有的少年得誌,有的大器晚成,等等。但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每個人才的長處與短處卻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人的長處裏同時也包括某些缺點,短處裏同時也含著某些優點。”例如,有的人才很有魄力,敢想敢幹,但考慮問題往往不夠周密,顯得不夠穩重;有的人才處事穩重,深思熟慮,卻往往又失之魄力不足;有的人才原則性強,但工作方法卻可能欠靈活,等等。正像吳玉章同誌在一段自我總結中所分析的那樣:“我覺得我有優點,但同時又是缺點。如我忠誠坦白,因此常缺乏警惕性,易受人欺;有恒心毅力,但因此做事遲緩,不敏捷;誌趣遠大,但又好大而不顧實力,常常不能完成計劃;……”這種現象在我們人才隊伍中較為普遍。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一個人才的長處和短處,在看到一個人才的短處的時候,需要再分析一下,與短處聯係的會有些什麼長處;在看到他的長處的時候,也要分析一下,與長處相係的還可能有什麼短處。在某種情況下,揚長能夠避短,避短必須揚長,揚長了也就避短了。揚長與避短之間不是孤立的或平行的,而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使用人才,不要把著眼點放在“全才”上,而應當放在揚其所長上,實事求是地取長避短,先看長處,多采長處,使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發揮長處,施展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