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應高瞻遠矚(2 / 3)

人才,不是全知全能的完人,但各有特點和所長。有的善於做軍事工作,有的善於做政治工作:有的精通某種專業,有的具備多方麵的才幹;有的懂專業但缺少組織領導能力,有的則二者兼而有之;有的適合當主官,有的適合做副職;有的長於帶兵,有的則做機關工作更能發揮作用,等等。領導者的責任,就是按照他們這些不同的長處和特點,量才使用,為各類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和條件,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堅持量才適用的原則,首先是要正確處理好按需使用和量才使用的關係。中國共產黨曆來主張人才使用要“按照才幹,按照需要,同時兼顧。量才為主,應急也不可免”。提拔人才要“堅持人、事兩宜的原則,用人得當,適得其所”。就是說,合理地使用人才,要從事業和工作的需要出發,同時又盡可能地照顧到個人的誌趣和專長,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裏,事業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個人的才幹和特長,應當服從幹事業的需要並為事業服務,不能離開黨和軍隊建設的需要過分強調照顧個人的才幹和特長。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情況;在一些德才素質大致相當的幹部中,有的人因本單位工作需要而提拔了,有的人卻因暫無這種需要仍要做一般的工作;有的人走上關鍵崗位,有的人則為了培養接班人而要騰出位子;有的人雖有某種特長,但為了服從大局,而需要轉行;有的人雖缺乏某方麵的才幹,因職責的需要卻要從頭學起,等等。所有這些,如果單從發揮人才的某種才幹、長處著眼,似乎是不好理解的。但是,如果放眼於整個事業發展的需要,卻並不難理解,而且還會自覺地這樣去做。也就是說,當發揮個人長處與服從革命需要之間發生了矛盾,應該在服從需要的前提下再考慮個人特長的發揮。那種隻看重發揮個人特長,不顧及整體利益和客觀可能的態度,是黨的人才政策和組織紀律所不允許的。

**放大眼光了解人

放大眼光了解人,這是識人學中一條基本定律,是人婁自古至今對識人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上的升華。無論任何時代,要想從眾多的人群中發現人才,識別人才,必須放大眼光了解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更應該重視放大眼光了解人,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和社會發展選拔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才。

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放大眼光了解人的事例屢見不鮮。1938年9月,陳雲同誌在題為《幹部政策》的報告中,曾提出“放大眼光來了解人”幾個字。了解人是選拔人的前提。可是,我們一些同誌缺少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眼光——視野太窄:或者隻看到機關,看不到戰線;或者隻看到眼皮底下的幾個熟人;看不到默默無聞的埋頭苦幹的同誌;或者隻看到黨政幹部,看不到技術幹部;……選才眼光覆蓋麵積太小,選來選去就是那麼幾個人;隻有擴大眼光,才能見前所未見,聞前所未聞,把真正有才學“而才美不外現”的同誌,從基層、最不為人注意的地方選拔出來。

在眼光狹隘的人才選拔者中,有一種人專門把眼光放在“親”字上,或者“親信”,或者“親戚”,或是“親近”。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常常挑選所謂熟人、朋友、同鄉、對個人忠實的人,吹捧自己上司的能手,而根本不考慮他們在政治上和業務上是否稱職。在狹隘的眼光者那裏,還常常會出現矮子裏拔將軍的現象,這是難以使賢才得以重用的。

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被劉邦打敗、自刎烏江的楚霸王項羽,就是一個任人唯親,看不到其他有才能者或看不到也不予選用的人,結果落得個樹倒猢猻散的下場。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記載了這段史實:“陳平曰:‘項王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盡不知人,有蔽之者也。”意思是說,也不是項羽看不見可選用的人才,而是他旁邊的人蒙蔽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