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識人的誤區(2 / 3)

之所以說臧侖所說的說是毀謗,因是無事生非。樂正子因此事為孟子抱不平,他去問魯平公所說前後喪事不同的是指什麼,魯平公說孟子辦母親的喪事超守父親的喪事,是指對母親的喪事很講究,有內棺外槨,壽衣殮被很精美。樂正子說,這是先貧後富之故。意是說,父親死時,孟子窮,喪事隻好從簡:母親死時孟子較富,辦喪事就隆重,這算什麼“超越。”

臧侖毀謗孟子的事說明:嫉賢妒才者毀謗賢才,這是必然之事,不足為奇,問題在於用人者如何對待毀謗,如果輕易聽信讒言,那將是與賢才失之交臂。

現代領導者應該以曆史為鑒,以事業為重,以人才為首,摒棄自己在知人用人中的嫉賢妒能之心,才能真正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忌以門第偏見看人

選拔人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縱觀我國的曆史長河,有許多領導者總把出身、資曆、門第等迂腐無用的選才標準擺在首位。殊不知,為此埋沒了多少能人誌士。曆史上凡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以無畏的膽略,把“名節、門第、資曆”的選才標準統統一掃而光,提出挑戰性的選才標準——唯才是舉。按照這個標準,選拔了許多出色的文臣武將,為富國強兵、江山昌榮奠定了基礎。像三國時代的曹操,他要求官吏,不拘微賤,不拘品行,勿廢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統統選拔上來。這充分顯示了曹操的超人氣魄和膽識。魯迅先生對此非常讚賞。在談到曹操的選人時,魯迅稱讚曹操說:“不忠不孝不要緊,隻要有才便可以,這是別人不敢說的。”曹操選人,唯才是舉,確實值得現代管理者學習。那麼,在選才問題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選才不要計較門第

許褚隻是鄉間一名壯士,一到曹操手下就被拜為都尉,賞勞甚厚,他果然不負重望,作戰勇猛無比,多次在危急時刻,合身救下曹操性命,正應了那句話“古來忠烈士,多出寒賤門。”不以出身門第取人,使才幹卓越的“卑賤者”脫穎而出,這才是真正的選才之道。反觀今天有些領導者,在實踐中常犯“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的錯誤。柳宗元就此責問過:若國家官員一定出自仕宦名門,那麼即使他一無是處也要用嗎?出自平民,即使他才堪重任,也是要棄之不用嗎?如此說來,任用官員,是取他的才幹呢,還是取他的姓氏呢?由此,我們更應該學習曹操的選才魄力和勇氣。最近,筆者驚喜地發現,在西安市舉行的國家公務員考試招聘大會上,許多農民被選拔進公務員隊伍。這應該說是我國人事改革的大膽嚐試,將會激勵更多的管理人才湧現。

其實,選拔人才不光是曹操一人能唯才是舉,曆史上有眾多出身寒微的人才,都曾被破格提拔,成為一代英豪。早在西周和春秋時代,做過廚師的商湯輔相伊尹,被商湯慧眼識英雄,破格提拔為相,使商湯功霸天下。泰國大夫百裏奚曾以乞食為生。他原為虞大夫,虞亡時被晉國俘虜。作為陪嫁之臣送入泰國,在秦國喂牛;出走至楚後,又被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故號稱“五羊大夫”。公孫枝將其薦與秦穆公,請求委以官職,秦穆公不了解百裏奚,說,用五張羊皮換來的人,還要委他官職?豈不為天下人恥笑!公孫枝說,舉賢任能,世人都會認為你君王英明,臣民順服,會有什麼人恥笑你呢?穆公遂用其為大夫。穆公在百裏奚的幫助下,將國家治理得越來越強大。這個事例說明,隻要是人才,無論其出身如何微賤,都應當委以重用。那種用“有色眼鏡”選才的人,隻會使人才外流、人才荒廢。

(2)選才不要憑資曆

在選拔人才不憑資曆方麵,曹操堪稱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他與袁紹兄弟之間在選才是否論資曆問題上曾有過一場尖銳的衝突,當時十八路諸侯在汜水關前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打得束手無策,無人敢應戰。關羽自告奮勇,“願前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袁紹問是何人,又問現任何職。公孫瓚介紹關羽是跟隨劉玄德的馬弓手,袁術立即大怒說,你怎敢欺負我各路諸侯沒有大將?憑你一名小小的馬弓手,就在此胡言亂語給我打出去。袁紹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說什麼用一名馬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恥笑。曹操卻極力阻止袁氏兄弟,堅持讓關羽出戰,並叫人“釃熱酒一杯”,以壯行色。關羽這才“停盞施神勇,溫酒斬華雄”,立下,“威鎮乾坤第一功”。這時曹操非常高興,而袁紹卻仍大怒,並把關羽、張飛都趕出了大帳。曹操批駁袁紹,得功者應該賞賜,為什麼要計較出身的貴賤、資曆的高低呢?然後,為劉、關、張三人送去酒肉進行撫慰。在這裏,曹操的唯才是舉,不計資曆的選才主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而袁氏兄弟的任人唯貴、任人唯資的舊觀念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兩種不同的選才觀,為袁氏兄弟的覆滅和曹操的勝利埋下了令人信服的伏筆。

古人曾經指出:“資格為用人之害。”(《清·資格困人》)資格這把軟刀子,不知虐殺了古往今來多少有用之才。任人隻看資曆,隻看過去的業績,依仗特權論資排輩,在我國古代幾乎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企業的領導者在選拔中層幹部和管理人員的時候,也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以資曆來評選人才,使企業的有識之士不被提拔、任用,這不能不說是這些企業領導者在選才的觀念上還帶有封建士大夫的色彩。一個社會、一個組織,用人唯資,就會僵化和凝固,就會失去朝氣勃勃的生命力,從而停止前進的腳步。曹操的選才正揭示了這個道理。

(3)選才不要以年齡的大小為標準

年輕,未必都不堪重任。曹操所選的文臣武將大多是英俊少年之輩。荀投靠曹操時才29歲,因其屢立功勳,從司馬升至尚書令。郭嘉27歲就被曹操拜為祭酒。曹操與郭嘉論天下事,深為其才智所折服,郭嘉追隨曹操11年,多立奇勳。除曹操外,東吳的孫權重用的大多也是青年人。周瑜33歲掛帥,東吳老臣多不服氣,資輩最高的程普被任以副將之職,心中更為不服。程谘回來告訴程普說周瑜調兵如何動止有法,程普驚讚,乃親詣行營謝罪。在事實麵前,程普不得不佩服孫權的任人選才。魯肅投奔孫權時才20歲,但能充分發揮其才智,貢獻傑出。

以上這些史例,都說明一個道理:隻要有才智,年紀輕輕荷以重任,幹大事是完全可行的。

反觀現在有些領導者在選拔幹部時,縮手縮腳,不敢啟用年輕人,總認為他們還稚嫩,缺乏經驗和閱曆,挑不起大梁,總是說:“再考察考察吧!”一擱就是幾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場的爭奪實質上是人才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