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太宗認為馬周識大體、顧大局,敏感性強,又辦事公平,且勇於發表意見,於是先後任命他為監察禦史、中書舍人,最後做到中書侍郎、中書令要職,成為貞觀時期著名的樞要大臣。
**知人善任群臣,創建“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執政時期既能知人,又能善任,因此在他周圍有一批賢德之臣為其服務。“知人”在於既能掌握一個人的長處,又能了解一個人的短處,並能使其適得其所。在這一點上,唐太宗為從政者樹立了楷模。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七》中記載說:
上謂司徒無忌等曰:“人若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對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上曰:“朕問公以己過,公等乃曲相諛悅,朕欲麵舉公等得失以相戒而改之,何如?”皆拜謝。上曰:“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耳。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持論恒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每寫忠誠,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等大臣說:“正直的人感到苦惱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過錯,今天請大家來公開指出我的過錯。”大臣們說:“陛下武功文德昭彰,我們跟著辦還來不及,怎麼能夠指得出你的過失呢?唐太宗說:“我請你們指出我的過錯,你們卻當麵奉承,這怎麼行呢?我今天倒要當麵指出你們的長處和短處,希望你們引起注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樣?”眾大臣都叩頭致謝。唐太宗說:“長孫無忌處世練達,善避嫌疑,應變能力強,反應快,處理事情果斷,這幾點,古代賢才也趕不上,但是帶兵打仗就不行了。高士廉博覽群書,涉獵古今,心術明達,品性堅貞有節操,做官不結黨營私;不足之處,隻是不能直言批評罷了。唐儉能言善辯,處事圓通,善於協調人事關係,但是跟我辦事三十年,幾乎沒有談到國家興衰的大事。楊師道性情溫和,小心謹慎,不犯錯誤,但卻過於膽小怕事,應付緊急大事不夠得力。岑文本忠厚樸實,寫文章詞藻豐富華麗;但是好引據經典和遠古的事,自己認為是不辜負眾人希望的。劉洎最堅貞,對國家對事情有好處,然而他講信約,對朋友好偏袒。馬周這個人對事物很敏感,性格耿直,評論人物,敢於直言,我交給他的事情,能辦得很好。褚遂良學問較深,性格也堅貞正直,每次寫文章表忠誠,很靠近我,就像小鳥兒依偎著人,人自會憐愛它。”
武功文德昭彰的一國之君唐太宗,不但能夠做到自覺去找自己的短處和過失,爭取臣下的批評,而且能夠做到不聽奉承,具有自知之明。還能夠做到詳細、準確地掌握每一個大臣的優點、特長和不足,並且能夠毫不隱晦地當麵給他們指出來。從這裏可以看出,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在他執政期間,創建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這一盛世,是與他非常“知人”,從而做到“善任群臣”分不開的。一個封建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尚且能夠做到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更值得後人效法。
**楊昌濟亂世知人,欲栽大樹柱長天
楊昌濟先生,是革命烈士楊開慧同誌的父親。他早年目睹清朝的反動腐朽,決心救國救民。1903年起,他先後到日本和歐洲留學9年。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的喜訊傳到海外,他欣喜若狂,立即回國,準備幹一番事業。但是,辛亥革命終歸失敗,軍閥混戰代替了革命勝利後的短暫光明。楊先生滿懷失望憤懣的心情回到了湖南老家。當時盤踞在湖南的軍閥譚延愷聞得楊先生的學識和名氣,特請他出任教育司長。而楊先生發誓不與軍閥同流合汙,拒聘之後到湖南第一師範當了位普通教員。為明其誌,楊先生寫了幅對聯:“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樹柱長天”,一心辨選和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材。
當時毛澤東同誌正在該校就讀。有一次,楊先生發現毛澤東筆記中的一段話:一個人要堅強,要進步,定要學樹木與風雪做鬥爭,生根結實;不要學花草向風雪屈服,搖擺易凋。楊先生異常欣喜,專門找來毛澤東談話。之後又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言:其所居之地為湘潭、湘鄉交界之地……人多務農;其外家為湘鄉人,亦農家也。而姿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於是,分外喜歡毛澤東,經常把他邀到家中做客,與之談心,並從多方麵關心他、幫助他、培養他。後來楊先生到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又把毛澤東推薦到北大圖書館工作,並特意安排他同大名鼎鼎的李大釗會見,還經常對人說:“我在第一師範學校看到了兩個學生,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蔡和森。特別是毛澤東,他將來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1920年楊先生在京病逝前,還專門寫信給他的友人說:“毛澤東、蔡和森乃海內奇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楊先生果然言中了!毛澤東終於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了全世界人民敬重和愛戴的偉大領袖。
**知人莫冷眼,悲鴻識白石
人稱“大器晚成”的國畫家齊白石老人,出身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貧農家庭。由於生活所迫,他早年隻能在砍柴、放牛和農田勞動中學習繪畫和雕刻。他在遊曆祖國的名山大川時,曾創作了無數美術作品,但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它們的價值。因此,當齊白石50多歲定居北京時,仍以街頭賣畫、篆刻為生。不少名士、行家依然對他冷眼相看,有的還不時發出譏諷之聲。
時任北平國立美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先生,早已大名鼎鼎。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文人騷客,爭相和他交往,向他索取真跡。但徐悲鴻生性坦蕩、樸實,一心想著畫壇事業。他凡事分外留心,隨時在發掘和培養繪畫人才。
1949年,畫界名流在北京組織了一個國畫展覽會。展廳顯要處,掛滿了名家畫軸,琳琅滿目,觀者如堵。看其標價,少則百元,多則數千元。而同時在一個僻靜的角落,掛著一幅立軸小圖,圖上是一對小蝦。看其標價,僅僅八元。對當時習慣於以價錢論價值的人們來說,這幅小蝦圖顯然是不屑一顧的。
一天,徐悲鴻前來參觀畫展。他很快地瀏覽了那顯要處的作品,便要僻靜處的畫叢中認真看起來。當他看到那幅小蝦圖,頓時興趣盎然。隻見蝦體透明,似潛要中;長須在晃尾巴在動。他不由得躬下身來,目不轉睛地對著小蝦端祥起來。又發現作者不但把蝦畫得逼真,而且筆法嫻熟,頗有功底。於是他找來工作人員,在齊白石蝦圖下麵掛了一個紅紙條,上寫“徐悲鴻院長定”。紙條一掛出,人們紛紛前去觀看,一時議論聲、讚揚聲、感歎聲四起,齊白石和小蝦圖頓時成了展廳中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