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人佳話
**田忌慧眼識孫臏
孫臏,是孫武的後裔,為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其生卒年代不詳,大體上後於吳起,與商鞅同時。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所謂臏者,就是當時砍掉膝蓋骨的一種酷刑。孫臏因受此刑而得名。孫臏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戰爭中他非常重視人的作用,強調遵循“道”,即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在政治上,他主張用戰爭統一天下,實現國家的統一,主張革新變法,改良政治,發展經濟和富國強兵。
原來,孫臏和龐涓一起跟隨鬼穀子(戰國時縱橫家,楚人。姓名傳說不一。因為隱於鬼穀,所以號稱鬼穀子或鬼穀先生。長於養性持身縱橫捭闔之術。蘇秦、張儀也曾一起跟隨他學習。所著的《鬼穀子》三卷,《隋書·經籍誌》有著錄,列入縱橫家)學習兵法。孫臏聰慧好學,心地正派,鬼穀子把《孫子兵法》13篇教給孫臏,隻3天時間,他便能夠背誦原文,對答如流,深得鬼穀子的喜愛。龐涓生性奸詐,嫉賢妒能。因為龐涓的才能不及孫臏,所以他對孫臏十分嫉妒,從心眼裏恨不得馬上把孫臏除掉而後快,但在表麵上卻與孫臏非常要好。對於龐涓的險惡狡詐之心,孫臏一直沒有識破,並把他當作自己的至交好友。
龐涓先行一步投奔魏國,做了魏國的將軍。他怕孫臏也去投奔魏國占了自己的位置,又怕他投奔其他國家成為自己的對手,於是,便派人將孫臏騙到魏國。孫臏到魏國後,魏王召見了他。魏王見孫臏很有學問,精於兵法,又是孫武的後代,便要拜他為副軍師。龐涓自知才能不及孫臏,便私下進見魏王,說孫臏是齊國人,不可重用,還是先任客卿為好。同時,表麵上同孫臏重敘舊情,問寒問暖,暗地裏則采取極端惡劣的手段,給孫臏羅織種種罪狀,誣告其有通敵之嫌。魏惠王不知其中原故,聽信了龐涓的謊言,大罵孫臏私通齊國,並要將孫臏處死。龐涓為了得到《孫子兵法》,便假裝為孫臏說情,免去一死。魏惠王答應了龐涓的請求,雖不處死,但卻施以毒刑,截去其膝蓋骨使之成為殘廢,並在孫臏臉上刺字。龐涓認為,這樣就可以徹底毀滅了孫臏的前程,使之永遠也沒有施展才華超越自己的機會。孫臏遇此大難,無奈隻得裝瘋。後來齊國有使者到魏國,孫臏以刑徒的身份偷偷去見齊使,陳述了自己的見解。齊使發現孫臏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暗中將他送到齊國,並推薦給了大將田忌,很快便得到了田忌的賞識。
田忌發現孫臏很有才能,把其待之為上賓,凡事都要采納他的意見。當時,齊國上層盛行賽馬,在田忌和齊威王的馬比賽時,孫臏建議田忌先用三等馬跟齊威王的一等馬相比,然後再分別用自己的一等馬和二等馬去和齊威王的二等馬、三等馬相比,結果田忌勝了齊威王,獲得了千金賞賜。
齊威王對於田忌賽馬取勝感到十分驚奇,詢問其故,方知是孫臏給他出的主意。借此,田忌便向威王推薦了孫臏。威王向孫臏詢問治軍作戰及戰略戰術等問題,孫臏對答如流,並具有很深的見解,因此,深得威王喜愛。於是,齊威王封孫臏為軍師。
孫臏對於田忌、威王不僅在其危難之際解救了他,並且對他十分器重深深感激,因此,孫臏致力效忠齊國,鼎力協助威王經邦治國。
周顯王十六年(前353),魏惠王派龐涓率領甲士8萬攻打趙國,並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便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去援助趙國。孫臏向田忌獻了一條“圍魏救趙”之計,就是趁著魏國內部空虛的機會,派齊軍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以達到“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得到使魏國疲憊的功效)”的目的。果然,龐涓聽到大梁被圍的消息,急忙派主力回國自救。當魏軍行至桂陵(今河南長垣西)時,受到齊軍的伏擊而大敗。於是,趙國轉危為安,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戰。”
周顯主二十七年(前342),魏國與趙國合謀攻打韓國,韓國便向齊國求援。齊國再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起兵攻魏。次年,齊軍進入魏國境地後,孫臏對田忌說:“魏國人一向精幹勇猛,並且看不起齊國,認為齊國軍隊膽小怕死,我們正好利用他們的偏見和主觀臆斷與他們鬥智。兵書上說,一晝夜長途跋涉行軍百裏去追趕敵人,軍隊會疲乏不堪,會有不少人掉隊,甚至有的人會開小差,因此,最好的將領也會受到挫折。退一步說,追逐敵人50裏,軍隊也會受到很大損失。”因此,他建議田忌采取“減灶法”,以誘惑龐涓。即在魏國境內,第一天造10萬個灶,第二天減一半,第三天隻剩下了3萬個,造成一種兵員逃跑逐日銳減的假象,以此誘使龐涓麻痹輕敵。田忌按照孫臏計策行事,龐涓尾追了3天,錯誤地認為齊軍已經疲不堪言,所剩無幾,手舞足蹈地對其部下說:“我本來就知道齊兵膽怯,不堪一擊。你們看,隻追了3天,他們的士兵就跑了一大半。”於是,他隻帶領部分精銳軍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
古時,馬陵地方道路狹窄,兩邊崇山峻嶺,便於埋伏。田忌和孫臏帶領齊軍行至馬陵道後,將10萬弓弩手埋伏在馬陵道的兩邊山嶺中,並把路旁一棵大樹樹皮剝去,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孫臏估計龐涓率眾會在傍晚時分到達馬陵道,並會點火探路,因此,他安排伏兵如見火光便即刻出擊。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於傍晚時分來到樹下,見樹下有字,便點起火把觀看,字還沒有念完,齊兵便萬箭齊發。魏軍遭到突然襲擊,便亂了陣腳,互相殘殺起來。龐涓自知中了埋伏,看到敗局已定,毫無辦、大罵孫臏一通,拔刀自刎。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俘太子申,孫臏由此而名揚天下。
龐涓不僅才疏學淺,而且嫉賢妒能,對於人才非但不予重用,而且羅織罪名,將其殘害,真是十分可憎。曆史證明,凡嫉賢妒能者都沒有好下場。
曆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樂於舉薦超過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無私的人,也是時代賦予每個執政者的神聖責任。要完成偉大的事業,就必須識天下英才,舉天下賢德之人。
**閱卷知馬周,太宗得良臣
馬周,山東博州茌平人。自幼父母雙亡,家貧如洗,年過而立,尚未娶妻。但刻苦好學,精通書史,誌氣謀略,件件過人。他曾應聘做過博州助教,後因酒後失言而受責,憤而出走,西遊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食客。
時值唐太宗李世民廣開言路,令百官上書批評時政。常何因出身行武,帶兵打仗堪稱英傑,而論經書則一竅不通。為落實太宗旨意,他隻好下商馬周,請其代筆。馬周憑其雄才大略,連夜揮毫,竟代常何言論二十餘事。次日,當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章,件件言簡意賅,有根有據,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圖,真是又驚又喜。但他突然意識到:常何是位武將,讀書甚少,是寫不出這剖析入理、文從字順的奏章的。於是,便問常何:“此等見識議論,非卿所及,卿從何得來?”常何急忙從實稟報。太宗大喜,忙宣馬周上殿。太宗向馬周提了幾個問題,馬周都對答如流,句句令太宗滿意。太宗斷定他是位人才,就令他先在門下省供職。
貞觀十一年,太宗想明確規定長孫無忌等14位功臣的職位可以世襲。馬周馬上上書阻諫,說:“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逸,則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太宗認為言之有理,便收回成命。不久,太宗想去離長安數百裏遠的九成宮避暑。馬周得知後又上書阻諫,說:“太上皇賞尚留暑中,而陛下獨居涼處,溫清之禮,竊所未安。”太宗看後,深以為是,於是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