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業的性質與特征
(一)高科技產業的性質
高科技產業,顧名思義是以高科技為核心力量的產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一些對人類生活產生很大影響的技術,如核裂變反應堆技術、半導體技術和第一代計算機技術等,被稱為“新技術”,隨之提出了“新技術革命”,這些技術和科學基本上還是分離的,而半導體技術等已開始了科學和技術融合的萌芽。直至20世紀60年代,“科學”和“技術”還是兩個概念,“科學”是對客觀自然規律進行係統歸納為一定模式的知識探索,是研究人員在“象牙塔”中進行的。“科學”的兩個產物:一個是“知識”,一個是“技術”,知識的創新叫“發現”,技術的創新叫“發明”。到了70年代,又一批新技術的湧現使得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原有界限已不再明確地存在。至80年代新技術又被稱為“高技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由於“高技術”具有科學和技術融合的特性,又被稱為“高科技”。
目前在世界上“高科技”的概念,已經國際規範化,是特指的,不是比自己以前層次高的科技就是“高科技”,也不是全國最高的科技就是“高科技”。按聯合國有關組織的分類,高科技主要有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與以前的科學不同,高科技的分類不再以探索係統知識為標準,而以追求效用為標準。如信息科學就是要加大、加快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光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科學都為這一目的服務。同時,與和以前的科學不同,從科學到技術的周期大大縮短。從1831年發電機原理的發現到1872年發電機發明,用了41年的時間,跨躍兩代人;而從1974年提出無線移動通信的原理到1978年出現無線電話機,隻用了4年時間。因此科學技術在短期內直接產業化並在全世界普及已成現實。
高科技將直接而迅速地向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領域廣泛滲透,產生改變人們觀念、人類生活和社會結構的難以估量的變革性影響。高科技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不可低估。
(二)高科技產業的特征
高科技產業以高科技為依托,高科技的特征可概括為四“化”:國際化,高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在不同製度的國家既聯合又競爭;民用化,即高科技的成果快速地向民用方向轉移;一體化,即高科技的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研究和商品化生產緊密銜接,三位一體;綜合化,即高科技是多個學科、多種技術的邊緣交叉,因而是綜合多種人才、多種行業優勢的係統工程。
如果隻注重高科技的科學價值而不注重它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那麼它與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沒有多大區別。高科技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產業化,以及通過產業化所帶來的高效益。高科技產業化過程可以概括為三個環節:一是高科技的發明與研製,即產生出高新的技術或設計思想等;二是高科技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即把高科技或設計思想轉化為產品;三是高科技產品的大規模應用,即使高科技產品進入大規模的生產,通過市場向外擴散。這三個環節中每個環節的產品都具有商業性質,都能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
高科技產業的特點可用兩個字來概括,即“高”和“新”。其中“高”體現在6個方麵:高效益,高科技產業能夠獲得商利潤;高智力,高科技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具有創新性和實在性;高投入,高科技產業的生產手段是高精密儀器,價格昂貴,且參加人員大都是高級科研人員,薪水高;高競爭,高科技具有時效性,第一個掌握它的才算高,才算新;高風險,競爭中失敗了就意味著破產,並且在競爭中不可能人人獲勝;高潛能,即高新技術產業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有著巨大的潛在能量。“新”的特點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技術的改進、技術的複合和技術的創造,這三個層次都屬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