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3 / 3)

另外,我國利用航天環境進行半導體材料的製備,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對青椒、西紅柿、稻種等植物種子的航天搭載實驗取得明顯增產效果。我國大型“神光”激光器係統的誕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受控核聚變實驗裝備的國家之一。

為了迎接世界高新技術革命浪潮,我國也像許多國家那樣興辦了許多高科技園區。自從1985年7月我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深圳科學工業園”成立至今,在全國已建立起國家級高技術園區52個,總麵積達676.16平方公裏。此外,還有省、市級高技術園區和經濟開發區70多個。至此,我國的高技術園區建設達到高潮,高技術園區總數僅次於美國。我國的高技術園區已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1993年6月在我國27個國家級高技術園區中,已有高技術企業5000多家,開發高技術項目10000多項,1992年的科工貿總收入達到239億元,實現利稅50億元。到1994年底全國52個國家級高技術園區中認定的高技術企業有12000多家,從業人員80多萬人,科工貿總收入950億元,實現利稅245億元。其中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4年被認定的高技術企業有4229家,總投資106億元。全區技工貿總收入142.8億元,工業產值60.2億元,上交稅金4.8億元,分別比1989年增長7倍、14倍和5.8倍。1991年以來,我國高技術園區的經濟指標大約以每年翻番的高速度增長,充分顯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

(三)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高科技及產業化發展引起的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預示著創造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是決定一國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的發展將越來越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將失去資源和勞動力充裕的優勢,失去平等競爭的機會;發達國家將利用高科技優勢而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麵對知識經濟時代,中國應充分認識到世界政治多元化所帶來的科技發展的新機遇,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社會生產力,大大推進科技進步,趕上高科技革命的浪潮。

當然,我們在充分認識機遇的同時,還必須正確估價所麵臨的挑戰。第一,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水平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至少在21世紀前30年還不能排在世界前列。到1995年,我國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排名雖有所提前,但仍在15名以後,其論文數量僅占總數的1.54%;在技術創新方麵,我國專利貢獻率還很低,不足世界總數的0.1%,以至大量技術,尤其是高技術還處於以引進為主的狀況。而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科學創新、技術專利是支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的主要支柱。這就迫切需要建設麵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創新體係。第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低。我國擁有一支不小的科研隊伍,每年問世的科技成果3萬多項,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成果達到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但科技成果 的推廣率長期徘徊在20%~25%之間,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也維持在30%~35%之間,同發達國家的60%~80%差距不小。第三,教育發展滯後,存在人才流失現象。當今世界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經濟的發展和競爭靠科技,而科技競爭的背後則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國教育發展滯後,經費投入少,致使一些優秀人才流往國外,這對我國的高技術發展非常不利。第四,隨著高科技革命的深入,不少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出於地緣政治與經濟需要,紛紛組成各種經濟集團,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重建技術貿易壁壘,使技術引進處於不利地位。所有上述因素,都是我國今後高科技發展的不利因素,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及早采取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