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具有一支1800多萬人的科技隊伍,形成一定的高技術產業規模。在我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中,航空航天產品、化工產品、生物製品、科學儀器設備、自動化設備與部件、電子產品、電機產品等基本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實踐證明,這一係列重大的戰略選擇都是正確、及時的,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我國高科技產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在正確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在高技術產業方麵取得了輝煌成就。
為了加強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國家采取措施,打破地區和部門的界限,實行項目擇優招標製和各種形式的橫向聯合,把承擔任務的單位組成柔性研究機構和聯合開發中心,並把“863計劃”、“火炬計劃”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綜合經濟效益。為了搞好研究基地的建設,在國家有關部委支持下,建成了CIMS實驗工程研究中心、智能計算機係統開發中心、智能機器人研究開發中心、微電子工藝中心、基因工程疫苗中心、基因工程藥物中心、基因工程製品中心和人工晶體聯合研究開發中心,為我國高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七五”和“八五”計劃的10年間,我國“863”高科技計劃在7個領域的17個主題之下,共立項3304個課題。這一計劃的實施,突破了一批重大的關鍵技術,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大提高了我國的高科技水平,開始在國際高科技領域向“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標邁進。
(1)在生物技術領域,通過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研究產生的二係雜交水稻,可比原雜交水稻增產10%~15%,為我國糧食的大麵積增產奠定了基礎。具有我國特點的抗病小麥育種、基因工程抗蟲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幹擾素、農業重組微生物應用、轉基因動物技術等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的生物科技已基本上進入了當今世界生物高技術的主要領域和前沿。
(2)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研製的曙光Ⅰ號和曙光1000高性能計算機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正在投入生產。大功率激光器、高速光通信係統、中文智能接口等項目取得重大進展。21單元自適應光學星體成像補償係統的研製成功,使望遠鏡的分辨率提高到0.1至0.2角秒,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法德聯合研究組織之後第三個達到此項目標的國家。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已取得突破,為我國軍民用遙感探測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三維信息獲取與實時係統的進展,為解決全國範圍內環境與資源動態變化的快速監測奠定了基礎。
(3)在新能源領域,先進核反應堆技術和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兩個方麵也有所發展。高溫氣冷實驗堆已完成工程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前期準備工作,進入工程實施階段。聚變——裂變混合堆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快中子增殖實驗堆已完成工程的關鍵技術研究,進入工程設計階段。低溫大型超導磁體和千千瓦磁流體發電機組的研製成功,為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這些成果說明我國的新能源技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在新材料領域,在保持人工晶體、激光晶體、高溫超導材料等國際優勢的技術基礎上,我國的無機非線性光學晶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同時,開辟了諸如金屬有機化合物、多晶金剛石薄膜、高性能固體推進劑、外隱身材料、儲氫材料、光電子材料、材料微觀設計、航天防熱材料、材料表麵改性等重要的研究新領域,並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通過實用化開發,其中不少不但滿足國內需要,還打入了國際市場。1998年6月2日,在中美等國家聯合發射的太空站中,中國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材料——永磁體。
(5)在自動化領域,我國數千名科技人員聯合攻關,完成了代表當代世界製造業先進水平的計算機製造係統(CIMS)示範工程,並驗收了7家工廠,大大超過了原定計劃,取得良好的效益。水下機器人的研製也取得很大成功,使我國繼俄、美、日、法之後成為第5個擁有6000米水下機器人的國家,從而為我國領海以及公海專屬資源區的海底勘測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已完成了機器人裝配線推廣以及核工業搖探移動式作業機器人、PXJ排險機器人、六維機器人、爬壁機器人等係列示範樣機。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在自動化領域的研究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