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曆史回顧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國防的需要,我國的科技發展傾向於軍事方麵,在高能物理、低溫物理、化學物理、近地間海洋科學等方麵進行了不懈努力,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製任務。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的勝利召開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鄧小平同誌在這次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此後,我國分別製定了“863計劃”、“火炬計劃”和“攀登計劃”。這些計劃的製定和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科技的發展,使我國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我國的高科技在產業化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尤其在科技投入、高科技研究結構和高科技集中度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高科技產業將是主導型產業。麵對知識經濟,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科學地製定高科技產業化戰略,促進我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發展以生命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等為內容的高技術產業,經曆了艱難而又曲折的曆程。
建國初的一段時期,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情況,作出了發展我國航空工業和核工業的重要決策,製定和實施了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長遠規劃。該規劃傾向於軍事方麵,強調在核技術、噴氣技術、無線電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等領域采取緊急措施,加以發展。這一時期,國家集中大量資金、人員和技術裝備,專門組建從事航空、核技術、艦艇技術、兵器、電子等尖端技術的研究開發機構。為了配合這些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在諸如高能物理、低溫物理、化學物理、近地空間、海洋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麵進行了不懈努力。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廣大科技人員先後完成了“兩彈一星”等的研製任務,從而取得輝煌的成就,也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迎來了我國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在這次大會上,鄧小平同誌對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的發展及其社會影響作了極為深刻的分析,是我國新時期製定科技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他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曆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隻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隻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並且正在產生一係列新興科學技術。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裏被創造出來。一係列新興的工業,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激光工業等,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基礎上的。”他還指出:“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於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麵貌一新。特別是由於電子計算機、控製論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產自動化的程度。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裏,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社會生產率有這樣大的發展,勞動生產力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熱潮。
首先是由王大珩、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等4位科學院學部委員於1986年3月3日聯名上書黨中央,提出跟蹤和發展國外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央和國務院召集全國200多位專家迅速研究和審訂了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綱要》,即著名的“863計劃”。1987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並批準了這個具有偉大戰略意義的計劃,確定從1987年開始組織實施。
接著我國根據高技術發展的要求,1988年8月又進一步推出了高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即“火炬計劃”。
高技術發展需要基礎研究強有力的支持,自1986年以來,國家在通過自然科學基金製定計劃,每年資助約3000個基礎研究項目的基礎上,於1992年又推出了支持基礎性研究為主的“攀登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