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產業的國際競爭
高科技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已被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因此,世界各國紛紛作出了規劃,以參與國際競爭。
美國在計算機和電信業方麵在世界上具有絕對優勢。1992年,美國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並作出了長遠規劃和戰略部署。第一,預計在21世紀初期完成通信基礎設施(硬件)的部署。第二,要求在2000年以前完成網絡軟件及服務係統化。第三,在前個部署的基礎上進行網絡信息內容的應用,推行網絡係統軟件的標準化,形成嶄新的網絡技術。
1997年7月1日,克林頓在《全球網絡貿易框架》一文中又提出“互聯網絡自由貿易區”的新概念。它不僅反映了美國試圖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商業競爭思維和行為,也反映了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正在實施之中。
德國在環境技術領域和環保材料技術方麵具有明顯優勢。在環境技術領域,德國的技術輸出占世界貿易額的18.5%,已經超過了美國、日本。在高技術的環境保護材料貿易方麵,德國1993年至1994年的出口額由約400億德國馬克增加到約650億德國馬克,已經超過了鋼鐵和合成材料工業產值。智能型和預防型環境技術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德國為保持高技術國家的地位,一方麵保持在環境技術和材料技術方麵的優勢,另一方麵向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提供支持。1996年有關高新技術支持經費超過了10億德國馬克。德國政府也已把較先進的生物技術列為德國未來研究與開發的關鍵技術。
日本也為迎接高科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做好了準備,早在1987年6月,日本通產省在題為“日本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次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和貢獻”的報告書中,確定了支撐21世紀初期的產業: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向能源製約挑戰的產業、航天航空和宇宙開發產業、海洋開發產業、新興服務產業等。並以法律製度保護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以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1995年底,日本政府又設立了“高度信息化社會促進部。”1995年6月,日本的科技政策最高決策機關——科學技術會議又圍繞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決定日本的信息高速公路要通過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在2000年以前,將光纜鋪設到都、道、府、縣的首府、研究單位、大學、圖書館等;第二階段為2000~2005年,將光纜延伸到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第三階段為2005~2010年,將在全國建成通過光纜連接的信息網絡,並與世界各大城市聯網。此外,日本企業也正在大力加強對高技術元器件、高技術原材料、高精尖生產設備的研究開發。預計到2000年集成電路和液晶顯示器的生產規模會達到1994年的兩倍。日本正在從“世界工廠”轉變成高技術機械設備、高技術原材料、關鍵元器件、高技術新產品的“世界性開發基地”。
非洲各國隨著經濟的複蘇,也正在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站在新的高度上,通過發展信息技術,推動本國經濟振興。非洲的54個國家和地區中已有44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部分和完全的信息網絡聯係。
中國台灣麵對高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製定了科技發展的宏偉目標——在21世紀進入全球科技10強,超越韓國,緊追日本。為加速發展高科技產業,選定24項高科技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選定5項科技產業作為兩岸優先發展交流項目,興建了一批智慧工業園區。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台灣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1995年,台灣還打算將總體研究和開發經費從1995年的948億元新台幣大幅提升到2002年的3600億元新台幣,同時從1997年起大幅度擴充科技專案規模。此外,加強科研、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招攬海內外科技人才。1994年正式啟用同步輻射中心。1995年2月建成並啟用了高速電腦中心。另外還有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和作物種源中心。
高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中國要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須像鄧小平同誌說的那樣:“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