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南方日報》和其他報紙
廣東是地處亞熱帶的中國南部省份,華僑、僑眷眾多,是中國開放較早的對外通商貿易口岸。
廣東省是中國辦報最早、報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一八二七年創辦的英文《廣州記錄報》,一八三三年創辦的中文《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最早由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近代報紙。一八七二年創刊的《羊城采新實錄》,則是中國人在國內創辦較早的一家近代報紙。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辛亥革命期間,廣州先後出版日報40多家。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和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廣東省共產主義小組出版了《勞動者》和《廣東群報》;一九二五年省港大罷工爆發,鄧中夏主編的《工人之路》在廣州創刊;毛澤東主編的《政治周報》,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在廣州創刊。中共組織還在廣州創辦過青年、婦女等報紙。
抗日戰爭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廣東各革命根據地先後出版了多種報紙(大多為油印報)。在國民黨統治區,也有一些民主進步報紙。廣州解放前夕,全市共有各類報紙27家。
一九四一年四月,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在廖承誌領導下,在香港創辦了中共領導的《華商報》。同年十二月,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華商報》停刊。抗日戰爭勝利後,《華商報》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在香港複刊,並在廣州設立分社,後遭國民黨特務破壞。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華商報》完成了曆史使命,於翌日停刊。該報業務骨幹60餘人回廣州,和來自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工作者,以及少量南下幹部組成籌辦《南方日報》的班子,接管了國民黨在廣州的《中央日報》報館和印刷廠。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機關報《南方日報》創刊。一九五五年,華南分局撤銷,成立中共廣東省委,《南方日報》成為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該報先出對開6版(1張半),後改為對開4版。從一九八九年元月開始,每星期六出周末擴大版,為對開8版。一九九一年底期發數77.2萬份,是全國各省級中共黨委機關報中發行量較大的報紙之一。創刊時社長為饒彰風,總編輯為曾彥修。嗣後到一九九一年先後擔任該報社長、總編輯職務的為楊奇、趙冬垠、李超、王匡、陳冷(代社長),黃文俞、丁希淩、陳培、張琮、劉陶。
南方日報社還辦有《廣東農民報》、《廣東畫報》、《南方周末》、《花鳥世界報》等報刊。
《南方日報》一貫積極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圍繞中共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在恢複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積極宣傳“三反”“五反”、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進入大規模的建設時期以後,又圍繞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各個五年計劃進行宣傳報道。“大躍進”時期,由於中共在指導方針上的嚴重失誤,《南方日報》在宣傳報道上也出現了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南方日報》在宣傳報道方麵,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的錯誤的影響,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遭受到嚴重破壞;在內部工作方麵,由於一度和《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合並,對幹部隊伍的穩定和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後,經過撥亂反正,中共黨報的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傳統作風逐步得到恢複和發揚。報紙圍繞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進行宣傳和改革,開創了報紙工作的新局麵,並且逐步形成開放前沿陣地的省報的鮮明特色。
重視政策宣傳,是《南方日報》的一個好傳統。在撥亂反正過程中,認真進行了落實各項經濟政策、幹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華僑政策、港澳台同胞政策的宣傳。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和鄧小平的有關指示和中共廣東省委的工作部署,為改革開放鳴鑼開道。當廣東農村剛剛出現聯產承包責任製這個新生事物的時候,該報就滿腔熱情地予以宣傳報道;當農村湧現出一批專業戶、重點戶以後,該報又在報道上予以大力的支持,還大力宣傳放開城市肉菜市場,逐步放開各種商品的價格,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搖旗呐喊。對鄧小平倡導的對外開放和興辦經濟特區,更是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並針對社會上有些人對經濟特區的懷疑思想,理直氣壯地宣傳特區姓“社”不姓“資”。與此同時,積極宣傳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打擊嚴重經濟犯罪活動;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的方針,促進改革開放的健康發展。在政策宣傳中,注意準確性、全麵性和連續性,不亂提口號,不刮風,不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