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日報》和其他報紙(1 / 2)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日報》和其他報紙

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的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是中國最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內蒙古日報》於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在烏蘭浩特創刊,用蒙、漢兩種文字出版,是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創辦最早的省級機關報。

《內蒙古日報》的前身是《內蒙古周報》、《內蒙自治報》。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在張家口市宣告成立。一九四六年三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機關報《內蒙古周報》創刊,以蒙、漢文版合刊發行。同年七月一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創辦了《群眾報》,社址在烏蘭浩特市,一九四七年五月自治區成立以後,《內蒙古周報》與《群眾報》合並,改名為《內蒙自治報》,作為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工委的機關報。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原來出版的4開《內蒙自治報》正式改為對開的《內蒙古日報》,漢文版是日刊,蒙文版是周三刊,社長是勇夫(蒙古族)。嗣後至一九九一年,擔任過社長或總編輯的是秋浦、周明、武踐實、德禮格爾(蒙古族)、江波、傅克家、王明勤。

一九五二年十月,報社遷到呼和浩特市以後,《內蒙古日報》和當時綏遠省的《綏遠日報》並存一段時間,兩家報紙出1張聯合版。一九五四年三月,綏遠省建製撤銷以後,原中共綏遠省委機關報《綏遠日報》與《內蒙古日報》合並。當時,漢文版是日刊,蒙文版是周六刊。一九六六年一月一日蒙文版也改為日刊。

《內蒙古日報》創刊初期,解放戰爭還在進行,在新聞傳播手段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報紙用蒙、漢兩種文字及時準確地報道了人民解放軍的戰績。為使內蒙古人民逐步正確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內蒙古日報》蒙、漢文版集中突出地介紹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人物,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和蒙古民族》、《中國共產黨和全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同誌的簡曆》、《中國共產黨簡史》等長篇文章。

《內蒙古日報》與《綏遠日報》合並以後,編輯部經過醞釀,決定先從改進文風、改革版麵著手,來提高報紙的質量。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編輯部發表題為《共同努力,辦好內蒙古日報》的致讀者信,提出新的改進措施,著重加強人民群眾活動的報道,加強民族工作的宣傳,增加各種形式的地方新聞,擴大報道麵。報紙從版麵形式到報道內容的一係列改進,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五十年代初,國家進入經濟建設時期,《內蒙古日報》突出地反映了自治區經濟建設蓬勃發展的麵貌。為了報道好工業建設,報社在鋼鐵基地包頭、森林工業基地大興安嶺建立了記者站,采寫了大量的消息和通訊。在鐵路包蘭線和集二線建設期間,還專派記者沿鐵路線采訪,連續報道了工程的進展和通車後給沿路地區帶來的繁榮景象。這些報道注意把經濟建設和民族政策結合起來,反映了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係。

“大躍進”時期,報紙也有不少浮誇報道。“文化大革命”期間,報紙也進行了不少“左”的思想指導下的宣傳報道。

內蒙古自治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又是包括漢、回、滿、朝鮮、達斡爾、鄂倫春族等44個兄弟民族的多民族地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全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中,《內蒙古日報》打破“左”的框框的束縛,全麵改進報紙,並從多民族的實際出發,加強了對民族工作的宣傳報道。如針對“四人幫”對中共民族政策的踐踏和破壞,《內蒙古日報》連續發表了《認真學習黨的民族政策》和《黨的民族政策再教育宣傳講話》等文章。一九八三年,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專欄下,又連續發表有關民族理論文章18篇。一度被忽視了的民族政策的宣傳又重新出現在報紙的重要位置上。與此同時,報紙還注意了富有民族傳統和民族特點的各項活動的報道,使報紙辦得更富有民族特色。該報漢文版於一九八○年八月開辟“草原春秋”專欄,每周一期,集中介紹內蒙古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曆史地理、曆史人物、文物考古、民情風俗等。到一九九一年底,該專欄已刊出400期,共登稿2400多件,並從中精選出520多篇,出版了《草原春秋》專輯。這個專欄稿件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都比較強,吸引了很多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