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青海日報》和其他報紙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一九二九年二月,《新青海報》問世,是青海的第一張報紙,不定期出版,期發行量4000餘份。一九三○年四月改名為《青海日報》。一九三三年,該報因刊登了一篇關於西寧女師校風的稿件,激怒了當時的教育廳長,報紙被迫停刊,兩年後才複刊。因紙張與經費困難,該報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終刊。一九三一年六月問世的《青海民國日報》,是國民黨青海省黨務特派員辦事處的機關報,前後出刊十九年,於一九四九年停刊,是解放前青海省曆時最長的報紙。青海在解放前還出版過《昆侖報》、《大眾周報》、《大通周報》、《互助周報》、《湟源周報》、《一○○周報》、《樂家灣周報》、《黨務周報》等近10家小報。這些小報因壽命短,不為人們所重視。
中共青海省委機關報《青海日報》創刊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即西寧解放後的四十五天。它是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軍政治部主辦的《新聞》報的基礎上創辦的。開始為4開4版日報,一九五二年九月改為對開兩版,一九五四年元旦改為對開4版。首任社長午人,嗣後至一九九一年,任社長或總編輯的為喬遷、程光遠、薛可、史進賢、李果珍、李沙鈴、吳汎、姚德明。到一九九一年底,報紙的期發行量為8萬份。
《青海日報》在創刊初期,根據青海的實際,大力宣傳報道了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建立人民政權、土地改革、恢複和發展生產,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等方麵的情況。它在宣傳報道中特別注意政策界限。如一九五一年關於土地改革的宣傳報道中,隻對農業區幾個縣提“打倒封建主義”的口號,而對暫時不進行土改的少數民族聚居的牧區,不提階級鬥爭一類口號。根據牧區局勢不大穩定、牲畜是活的生產資料易遭破壞等情況,著重宣傳“不鬥不分,不劃階級”與“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凡涉及民族關係和宗教問題,在宣傳報道上是極其謹慎的。在民族問題上,強調一切工作都要從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出發,在平等、團結、互助的基礎上,達到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目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曾對青海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幹部,是不可能的。”對此,報紙作為一個重大問題,反複、深入進行宣傳,為以後各項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但自五十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在“大躍進”中,《青海日報》的宣傳報道上出現了不少失誤,在指導思想上忽視了青海地區的特點和各民族之間的差別,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使階級鬥爭擴大化,挫傷了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文化大革命”中,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作指導,轉載和刊登了大量報道,使報紙的聲譽受到極大損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青海日報》用了五年的時間,先後就農村牧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優越性和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的宣傳報道。報紙還圍繞經濟思想文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相繼開展了一係列討論。比如該報先後組織了“怎樣把我省農牧業搞上去”、“如何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河南縣部分幹部在救災工作中利用公款大吃大喝說明了什麼”以及“如何維護新聞真實性”等討論,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一九八二年春,化隆回族自治縣回族農民馬三娃出於愛國熱情,向國家踴躍出售1000斤油菜籽、1萬斤糧,卻遭到諷刺、打擊。編輯部抓住這一典型事例,在報上進行了持續五個月的關於如何正確對待先進的討論,受到中共青海省委和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的重視、支持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