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重視選擇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單位,對幹部、群眾進行革命理想、艱苦奮鬥作風、開拓進取精神和熱愛青海的教育。它先後報道了商業戰線勞動模範李秀菊、優秀放牧員切洛、在艱苦環境中為石油科研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楊藩、珍稀野生動物養殖專家廖炎發等一大批先進人物。對龍羊峽、青海石油、鉀肥廠、錫鐵山、青海鋁廠、青藏公路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報紙上也作了突出的報道,給青海各族人民以很大激勵。一九八五年冬天,唐古拉山、玉樹、果洛等地發生了嚴重雪災,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溏河地區發生了強烈地震,《青海日報》以此為主題,刊登了大量反映各族人民同雪災、震災鬥爭以及在鬥爭中團結、互助、舍己救人等感人事跡的報道,促進了全省抗禦雪災、震災和生產自救工作的開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青海日報》突出宣傳了一批改革開放的典型。一九九一年,連續報道了一些大中型企業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如西寧鋼廠承包五年後,為國家奉獻了一個半“西鋼”;青海車橋廠“借雞生蛋”,活力大增等。同時,大力宣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和科技興省的戰略,並在第一版推出“科壇群英”專欄,受到廣泛的讚揚和好評。
青海的報業在新中國成立後有相當的發展。青海日報社於一九五一年一月創辦了全國最早的一家藏文報——《青海藏文報》。它的讀者除青海省的藏民外,在四川、西藏、甘肅等省區均有訂戶,一九五八年夏季前,青海省隻有6家報紙,沒有一家州、地、縣辦的報紙。一九五八年下半年以後,由於“大躍進”的影響,從省到州、縣,都紛紛辦報,當時全省新辦的報紙有32家,其中省級的有《青海工人》等5家,州、市、縣報有《柴達木報》、《西寧日報》、《湟源日報》等27家。一九六○至一九六二年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全省隻保留了《青海日報》與《青海藏文報》2家。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海報業得到迅速發展。截至一九九一年底,青海共有各類報紙49家,其中公開發行的15家。
公開發行的報紙中,有省、州、地、市、縣的中共黨委機關報《青海日報》、《青海藏文報》、《西寧晚報》、《海東報》等;有專業性的報紙《青海科技報》及其藏文版、《青海法製報》、《青海經濟報》、《青海藏文法製報》、《青海石油報》、《青海工商報》等;還有對象性和專業性報紙《青海青年報》、《柴達木報》(蒙古文)、《剛堅少年報》、《青海廣播電視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