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肅日報》和其他報紙
位於青藏高原、內蒙高原、黃土高原交彙處的甘肅省,礦產資源豐富;境內的“河西走廊”是全省重工業基地和糧倉,也是連結中原和廣袤的西北邊陲的交通要道。甘肅省最早的報紙是一八九八年創辦的《群報輯要》。其後,一九二六年十月,馮玉祥將軍領導的國民黨聯軍進駐平涼時創辦了《新陵民報》。該報由中共黨員劉伯堅與軍中的中共黨員吳天長、冀明信以國民黨員的身份主辦。一九三七年九月,根據中共隴東特委決定,《救亡日報》在慶陽創刊,毛澤東曾為該報題寫報名。以後又易名為《救亡報》、《隴東報》。它是陝甘寧邊區創辦最早、影響最大的中共地方黨委機關報之一,對隴東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外,甘肅省在解放前還出版過不同黨派、不同政治傾向的報紙10多家,其中有《和平日報》、《甘肅公報》、《蘭州日報》、《隴右公報》、《昆侖日報》、《西北日報》、《民國日報》等。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六日蘭州解放。翌日清晨,《新聞簡報》就與蘭州市民見麵,揭開了《甘肅日報》創刊的序幕。一九四九年九月一日,中共甘肅省委機關報《甘肅日報》在蘭州誕生。在它創刊後的頭幾年,突出宣傳報道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建設甘肅的喜人景象。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它圍繞“為把甘肅建設成祖國新的工業基地而努力”這一主題,對省內各項重大建設進行報道。盛產石油的玉門、盛產鎳的金昌、盛產銅的白銀和蘭州的石油化工、機械製造、大型電力等重工業建設項目都被列為報道的重點。報紙還報道了天水—蘭州、包頭—蘭州、蘭州—青海、蘭州—新疆等鐵路建設中新人新事,鼓舞了人們的信心。改變甘肅幹旱麵貌和推行農業先進技術,也一直是該報宣傳報道的重點。
在“大躍進”時期,《甘肅日報》提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的口號,宣傳了一些唯心主義觀點,也出現了不少浮誇報道。
“文化大革命”期間,《甘肅日報》一度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幫派勢力所控製。一九六七年底,《甘肅日報》就先於《人民日報》用黑體字排印林彪的話。一九六八年十月,又在通欄標題下刊登吹捧江青的報道和文章。這在當時全國報紙中是少有的。一九六八年下半年到一九六九年上半年,《甘肅日報》報道了所謂“五個兩”(即“兩隻手”、“兩掛鉤”、“兩結合”、“兩條腿”、“兩依靠”),在人們思想上造成了混亂。特別是“兩隻手”的報道,即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日發表的《會寧縣部分城鎮居民到農村安家落戶,他們說:“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的消息,同月二十二日又刊登了新華社播發的這條消息和《人民日報》為此寫的編者按語,一時大批城鎮居民及一部分城鎮知識青年被趕到農村,使他們的生活發生嚴重困難。這個報道流毒全國,禍及廣大群眾。
中共十一屆三中會以後,《甘肅日報》根據當時農村中存在“談富色變”、“盼富又怕富”的心理,開展了3次討論:“高學蘭養雞對不對?”“袁海貴的‘尖’能不能冒?”和“知青聯辦企業行不行?”這些討論引起全省廣泛的注意。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宋平特為該報撰寫了特約評論員文章《農業現代化的新探索》。通過這些討論,促進了農村多種專業戶、多種經營和城鎮集體企業的發展。一九八三年八月,報紙又開展了關於“種草種樹,改變甘肅麵貌”的討論,這對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領導人和中共甘肅省委共同研究確定的“種草種樹,治窮致富”發展甘肅的戰略方針,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該報還開辟了“能人譜”、“開拓篇”、“農民企業家”等欄目,突出報道了一大批改革中湧現的先進人物。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該報設立了“文摘”副刊,是全國各地報紙設立同類欄目最早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