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陝西日報》和其他報紙(1 / 3)

陝西省:《陝西日報》和其他報紙

位於黃土高原上的陝西省,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陝甘寧邊區又是舉世周知的革命根據地。一九四九年五月以前,陝西的報業分為性質不同的3個體係:第一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出版發行的各級中共黨委機關報,如《新中華報》、《解放日報》、《今日新聞》、《邊區群眾報》等;第二是國民黨及其政府或特務機關在西安辦的報紙,如《西京日報》、《西北文化日報》、《建國日報》等;第三是愛國人士、進步青年、工商業者在國民黨統治區辦的民間報紙,如《秦風日報》、《工商日報》、《經濟快報》、《華北新聞》、《老百姓》、《民眾導報》等。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辦報經驗,指導了各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工作,也為新中國創建社會主義報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中共陝西省委機關報《陝西日報》,先後有兩個版本:一個是4開4版三日刊,以農民為主要讀者對象的《陝西日報》,一九五○年七月一日在西安創刊,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終刊,共出410期,社長為甘一飛、總編輯為張潮。另一個是一九五四年十月十六日由《群眾日報》更名的、對開4版日刊的大《陝西日報》。它的前身是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創刊於延安的《邊區群眾報》,當時隸屬延安大眾讀物社領導和管理,創辦時的社長為周文,主編為胡績偉。《邊區群眾報》曾先後是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機關報。一九四七年三月,國民黨軍隊侵占延安,邊區群眾報社隨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轉戰陝北,堅持報紙出版。一九四八年一月十日,《邊區群眾報》更名為《群眾日報》。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延安光複,《群眾日報》返回延安出版。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西安解放,報紙隨後遷往西安出版,仍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一九五三年一月,《群眾日報》改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中共陝西省委的機關報,以報道陝西為主,同時擔負西北大區的報道任務。一九五四年西北大區撤銷,《群眾日報》於同年十月十六日更名為《陝西日報》,成為中共陝西省委機關報。截至一九九一年底,先後擔任過《邊區群眾報》、《群眾日報》和《陝西日報》社長或總編輯的為周文、謝覺哉、李卓然、杜桴生、胡績偉、張稼夫、王謨、趙希愚、宋友田、丁濟滄、何微、郎可(代理總編輯)、張光、騫國政。一九九一年,《陝西日報》期發數為27萬多份。

《陝西日報》繼承革命老區辦報的傳統,一直把發揚艱苦奮鬥革命傳統的宣傳放在重要的位置,並通過先進典型的報道加以體現。寶成鐵路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重點工程之一,它因線路的地勢險峻、施工難度大而聞名於世。從《群眾日報》到《陝西日報》,一開始就注意對這項雄偉建設工程的報道。僅從一九五六年四月至十月,該報發表有關這項工程的報道就有120篇,其中特別對工程建設者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作了充分的介紹。一九六○年七月九日,《陝西日報》在頭版頭條地位刊載了全省9萬名幹部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到最艱苦、領導力量薄弱的基層去工作的報道,八月四日至十月一日,又連續發表了關於發揚延安作風的社論3篇。

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前期,《群眾日報》、《陝西日報》先後報道的著名先進人物有愛國藝人常香玉,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互助合作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張明亮、蒲忠智,全國女植棉能手張秋香,農民科學家王保京,先進紡織女工趙夢桃,女建築材料科技人員徐永基,陝北民間說唱藝人韓起祥等。趙夢桃是西北國棉一廠細紗車間工人,創造了一套巡回清潔檢查操作法。她曾幫助17位工人由後進變為先進。她身患癌症,仍頑強不屈地關心生產與中共黨的工作,死時才28歲。從《群眾日報》到《陝西日報》,先後約有20位文字、攝影記者,運用多種新聞體裁報道了趙夢桃的先進事跡,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所在的小組為“趙夢桃小組”。二十九日,報紙發表消息和社論,號召全省人民“向雷鋒學習,向趙夢桃看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陝西日報》仍然堅持報道先進典型,先後報道的有龔祖同、孟慶集、周堯、羅健夫、張華、李立科、陳素華等一批科技、教育界的先進人物,有些先進人物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全國農業勞動模範、高級農藝師李立科,在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工作三十多年,長期在農村蹲點,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特別是一九八○年以後農村闊步改革的十年中,他以地處渭北旱原的合陽縣甘井鄉為試驗基地,嘔心瀝血,刻苦攻關,創造了一套嶄新的旱作農業的理論和技術,使當地小麥畝產量翻了一番以上,為陝西旱原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陝西日報》從一九九○年十一月八日至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日,先後發表反映李立科先進事跡的報告文學、調查報告,中共陝西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向李立科學習活動的決定、社論、評論,各地學習李立科的消息和個人學習體會文章,共計63篇,9萬多字,新聞照片23張。這樣的宣傳規模及其在知識界、科技界引起的強烈反響是該報曆史上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