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間,《陝西日報》受到衝擊。一九六七年元旦,報紙被“選擇派”查封,原報社主要領導人遭批判,被罷官,70%的編輯、記者和行政幹部被下放勞動。一九六八年三月,該報複刊,報紙也隨之為幫派勢力所控製。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八日,《陝西日報》在幫派勢力授意下,發表了題為《徹底砸爛我省反動的公檢法》的社論,流毒甚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陝西日報》堅持以經濟建設宣傳為中心,積極為陝西省的改革開放鳴鑼開道。農村改革起步以後,記者深入農村采訪,寫了一批“雙包到戶”(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的報道,同時刊載了新華社發的安徽、四川等省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新聞,轉載了《人民日報》的有關包幹到戶的經驗文章。一九八二年,中共陝西省委提出關中平原也可以搞雙包到戶責任製,《陝西日報》立即報道了戶縣、高陵縣實行大包幹的新聞。以後“雙包”責任製迅速在八百裏秦川推開,促進了全省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中,報紙報道了國有西安電力機械廠實行“一廠兩製(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西安市建築二公司三工區主任張光友以抵押承包的形式興建中外合資建國飯店工程的經驗,以及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院校教育體製改革的經驗,對全省改革起了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報紙還用較多的篇幅介紹藍田猿人遺址、半坡村原始社會村落遺址、軒轅黃帝陵、秦始皇兵馬俑、西安碑林等古代文物古跡,以及正在發展的現代化電子工業、飛機製造業、衛星地麵測控技術等現代工業和科技優勢,和蘊藏量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優勢,以吸引國內外人士來旅遊,來投資,來做生意。
《陝西日報》還堅持在報紙上開展批評,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陝西省政府搞基本建設不經文物管理部門的同意,將省政府所在地“新城”北門小城樓及相連的城牆拆毀,《陝西日報》在報紙上批評了這一損壞文物古跡的行為。國務院辦公廳得知後,特致電省政府加以製止。《人民日報》也就此事發表了消息、照片和編者按語,嚴肅批評了此事。從此,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引起了全省人民的重視。報紙設立的“秦嶺瞭望哨”專欄,是批評各種消極現象的重要陣地。從一九八七年六月二日到八月十日的七十天裏,這個專欄連續刊出16期,發稿65篇,揭露了一些經濟實體違法經營的事實,並將違法單位的名稱、經營人的姓名及處罰的結果在報上公布,引起了相當大的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