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討新聞規律,提高新聞隊伍的素質,溝通群眾和新聞工作者的聯係,《寧夏日報》於一九八五年八月創辦了“新聞工作”專欄。到一九九一年,已刊發133期。這個專欄在一九八七年的全國好新聞評選中,獲得好專欄二等獎。《寧夏日報》經常開展讀者評報活動,並聘請兼職評報員,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不斷改進報紙的編輯工作。
一九九○年一月,報社編委會作出了關於深化新聞改革、加強調查研究、加強報紙群眾工作的3個決定,強調要保證有足夠的篇幅和版麵宣傳人民群眾,減少會議和領導人一般性活動的報道;要將經濟、科技報道放在報紙的突出位置,以促進自治區經濟的發展;加強言論和典型報道。同時,注重報道形式和版麵設計的改進,使之逐步顯現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報社還通過組織幹部特別是中青年編采人員分期分批赴寧夏南部山區調查研究,組織他們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專業培訓,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扶貧工作,以提高新聞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
一九九○年八月,寧夏日報社會同有關單位承辦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首都各大報、新華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機關報等62家新聞單位的總編輯和代表144人出席會議。會上,該報獲得省級報紙要聞版運用新聞照片三等獎。
一九九○年八月,《寧夏日報》實現了激光照排,告別了沿用數十年的“鉛與火”。從此,排字、拚版等作業全部在計算機網絡和光電係統中進行,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於激光照排和由國外引進的膠印輪轉機的配套使用,報紙的印刷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在一九九○、一九九一兩個年度的西北5報(陝、甘、寧、青、新)印刷質量評比中,該報連續獲得綜合質量第一名,在全國報業係統評比中也取得了較高名次。
五十年代,自治區所轄的地區曾經創辦過一些報紙。寧夏省撤銷的第二天,中共銀川地委機關報《銀川報》創刊,一九五八年三月終刊。固原回族自治州曾創辦《固原州報》,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改為《固原報》,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終刊。一九五六年,賀蘭、平羅、寧朔、惠農、永寧、中寧、金積、同心、隆德、涇源、固原、西吉、海原等縣一度辦過縣報。
到一九九一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公開發行的報紙有12家。其中中共黨委機關報除《寧夏日報》外,有《固原報》、《石嘴山報》、《銀川晚報》、《銀南報》4家;政協機關報《寧夏政協報》1家,對象性、專業性報紙有《寧夏青年報》、《寧夏科技報》、《寧夏法製報》、《寧夏廣播電視報》等4家;企業報有《石炭井礦工報》、《石嘴山礦報》2家。另外還有各級各類內部發行的報紙40餘家。
寧夏的4家地(市)級中共黨委機關報辦得各有特色。如《銀川晚報》雖然於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才正式出版,但因它的內容貼近市民生活而深受讀者的青睞。《石嘴山報》在輿論監督方麵較為出色,如一九八八年四月在第一版刊登的《市直機關幹部按時上班狀況如何?》批評中共市委、市政府機關紀律鬆散的現象,對中共和政府機關整頓紀律、改進作風起了促進作用。《固原報》是一份創刊較早的地區報紙,它立足於六盤山區,從本地回族群眾居住集中、文化水平較低、信息不靈、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實際出發,把加強通訊工作當做辦好報紙的一個重要環節,先後培訓了一批通訊員,保證了報紙稿源的穩定。並在報紙上設立了“想說就說”、“回族名人”、“能人治富”等專欄,贏得了讀者的好評。《銀南報》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創刊,堅持中共的黨性原則,群眾觀點,銀南特色的辦報方針,登載過許多出色的報道,係統地介紹“八五”期間重點工程——靈武礦務局和河套地區廣大農民奔小康的情況,就是其中的兩例。《寧夏廣播電視報》一九八四年創刊,一九八八年在自治區內率先自辦發行。該報以其獨特的實用性、趣味性贏得讀者,最高期發行量達到35萬份,按全自治區人口平均每13人有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