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日報》和其他報紙
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中國西北重要商品糧基地和能源基地——寧夏回族自治區,解放前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當時的寧夏省先後有過幾種報紙,如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在馮玉祥部隊中工作的共產黨員劉伯堅創辦的《中山日報》,一九二九年五月吉鴻昌任寧夏省主席時創辦的《寧夏醒報》。由國民黨寧夏省黨部辦的《寧夏民國日報》曆時最長,約十七年,每期隻發行幾千份,後隨著國民黨統治的垮台而停刊。國民黨寧夏省政府於一九四二年秋創辦的《賀蘭日報》,隻存在一年零九個月。同年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創辦《掃蕩簡報》,抗日戰爭勝利後停刊。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寧夏解放,十一月十一日,中共寧夏省委創辦了機關報《寧夏日報》。它的前身是銀川市軍事管製委員會創辦的《新聞簡報》。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一日,寧夏省建製撤銷,並入甘肅省,《寧夏日報》亦隨之終刊。一九五八年,中央決定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後,四月一日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作委員會創辦了臨時機關報《銀川日報》。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正式成立,機關報也隨之更名為《寧夏日報》。《寧夏日報》的創始人是張源。自那時至一九九一年,先後主持全盤工作的社長和總編輯為張源、顧頁、李湧澤。一九九一年,《寧夏日報》期發數為6.75萬份。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寧夏日報》便開辟了“宣傳員講話”等專欄,聯係本省實際,具體生動地宣傳中共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同時先後報道了莫如信、戴玉璽、牛存義、馬義德、羅占奎、梅開邦等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對農業合作化起了推動作用。
一九五八年,《寧夏日報》重點報道了石嘴山煤礦、包蘭鐵路、青銅峽水利樞紐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情況。也發表了一些浮誇的報道,如“大地爐”煉鐵等。還報道過公社化初期“幹不幹兩塊半”的平均主義工資製和“吃飯不要錢”、平調社隊財物的“共產風”等。
“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幫”破壞和派性幹擾下,假、大、空的報道充斥《寧夏日報》版麵。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方針把《寧夏日報》引入了新天地。一九七九年,新成立的編委會作出決定,要把報紙辦成既有鮮明的中共黨性,又具有獨特風格的自治區黨委機關報。其措施是:一改“文化大革命”期間報道上的假、大、空。二改報道重點,從多年形成的主要從事一般政治宣傳的舊套路中突破出來,而以主要篇幅和顯著地位宣傳四化,經常提出經濟建設中的新問題,介紹解決這些問題的新經驗,反映民族團結在振興寧夏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表彰農業和能源等工業戰線上的回漢各族人民獻身四化、艱苦創業的典型。三改長期閉塞的狀況,經常派人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使編采人員和管理幹部不斷從同外地的“橫比”中,提出改革報紙的新設想。四改報紙內容空洞的長文章、長消息多,有的放矢的評論少,能啟發人的典型少,豐富多彩的專欄少的狀況。經過幾年的努力,報紙麵目一新。如要聞版(第一版)上以刊登批評稿件為主的“銀湖明鏡”專欄,成為反映群眾的呼聲、監督各行各業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是讀者最喜愛的專欄之一。要聞版上以思想評論和雜談為主的“塞上論壇”、“談心會”專欄,文章簡練,筆法新穎,深受讀者歡迎。一九八六年,《寧夏日報》創辦了周末版,報社還連續參與組織開展了一年一度的“看今朝”新聞攝影大獎賽,正麵宣傳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和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
從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二日起,為迎接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寧夏日報》發表了該報采訪組采寫的“黃河八百裏行”係列報道,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反映了八百裏寧夏川三十年巨變,受到了讀者和自治區領導人的讚揚。
寧夏的回族占全自治區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全自治區20個市、縣都居住著回族人民。因此,《寧夏日報》一直十分重視突出民族問題的報道。它對中央和自治區發布的有關民族工作、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的指示、文件以及新華社發的有關民族問題的重要報道,在版麵上都作比較突出的處理。一九八四年五月,《寧夏日報》第三版辦了“民族團結”專版,每半月出一期。這個專版設有“民族工作論壇”、“民族政策講話”、“回鄉風情”、“回族人物”、“民族團結史話”、“兄弟民族”、“民族自治地方介紹”、“風土人情”、“清真菜譜”、“阿拉伯世界”等欄目。到一九九一年底,這個專版已出了169期,深受區內外讀者稱讚。一九八八、一九九○年這個專版先後榮獲全國和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此外,第二版的“山區建設”專版和第三版的“文化與生活”專版,也經常介紹回族的有關情況,宣傳回族的先進人物事跡。在一個時期中,該報第二版還設立“伊斯蘭國家介紹”欄目,用地圖和文字簡要地介紹了40多個伊斯蘭國家的情況。該報還用“寧夏一縣”的刊頭,以每縣一塊版的篇幅,介紹區內各縣的情況,特別是少數民族情況,便於讓國內外人士了解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