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西藏日報》和其他報紙
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區,由於曆史、傳統、文化習俗與地理環境等種種原因,新聞事業的發展較為緩慢。一九五一年九月,新華社記者從拉薩發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抵達拉薩的第一條新聞,幾經周折,時隔五天後才由新華總社向全國播發。一九五二年一月,由中共西藏工委宣傳部創辦的油印小報《新華電訊》問世,這是西藏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報紙。一九五二年十月《新華電訊》改為《新聞簡訊》,同時用藏漢兩種文字出版發行,並開始報道地方新聞。著名的康藏、青藏公路通車的消息,就是由《新聞簡訊》報道的。
一九五五年三月,中央決定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中共西藏工委打算效法《青海藏文報》,出藏、漢文合璧的報紙。同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張經武就此事請示毛澤東主席,並請題寫報頭時,毛澤東指示:“在少數民族地區辦報首先應辦少數民族文字的報”、“西藏與青海不同,不要藏漢兩文合報,要辦藏文報。報紙用什麼名字和怎樣辦好,應同西藏地方商量,由他們決定,我們不要包辦。”根據毛澤東主席指示,經過充分醞釀討論,最後由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決定采用《西藏日報》這個名稱。達賴喇嘛還為藏文《西藏日報》題寫了報頭。漢文報的報頭則是選用魯迅的手跡。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二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西藏日報》藏、漢文版同時創刊,均為對開4版。這時的《西藏日報》,雖然是中共西藏工委領導下的報紙,但實際上擔負著中共黨報和籌委會機關報的雙重任務。報頭下印著一行小字:“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機關報”。一九六五年八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為《西藏日報》題了報頭,同年九月一日《西藏日報》藏漢文版同時啟用了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新報頭。《西藏日報》是全國省級報紙中最年輕的一家中共機關報。
創刊初期的《西藏日報》,由達賴、班禪各派代表擔任報社的副總編輯,使報紙編委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從報紙創刊到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前,是報社艱苦創業時期,特別是一九五九年的平叛鬥爭,對報社更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當時出版藏漢文兩張報紙,而編輯記者隻有十幾個人,他們一麵堅持工作,一麵積極參戰,粉碎叛亂分子對報社的進攻。
平叛勝利後,《西藏日報》更加注重西藏是個邊疆民族地區和群眾宗教信仰很深這兩個特點,在宣傳報道上注意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並大力宣傳報道平叛和民主改革後西藏的新人新事新變化,大力宣傳翻身農奴當家作主和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新形勢。
一九六○年五月,《西藏日報》以大量篇幅報道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活動,記者陳宗祖參加了登山攝影報道。這些報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一九六五年七月至十月,《西藏日報》組織了慶祝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的報道,發表了大量專稿、專頁,鼓勵人們勵精圖治、奮發圖強。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推動西藏建設,從一九八一年開始,《西藏日報》先後刊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少數民族自治州專頁共61個,先後辦起了“科普園地”、“文化館”、“西藏風土誌”、“西藏自然保護區介紹”、“青年之友”等一係列專頁和專欄,較好地體現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報紙的麵貌有了不小改觀。
在辦好《西藏日報》漢文版的同時,西藏日報社還努力辦好《西藏日報》藏文版。在報紙改革中,進一步明確提出藏文報的讀者對象以農牧民和基層幹部為主,兼顧上層人士、懂藏文的機關廠礦職工。因此藏文版以報道農牧民活動為主要內容,稿件短小生動、通俗易懂,而且由農牧民和幹部直接寫來的藏文稿件一般每星期占3個版麵。藏文版還先後開辟了“治窮致富園地”、“文化生活”、“西藏青年天地”、“學科學”、“黨團生活”、“軍民關係”、“新竹”副刊,以及“在祖國大家庭裏”、“兄弟民族在前進”、“新建設新成就”、“新風讚”等十幾個專欄。《西藏日報》除了開辟一係列體現地方特色的專頁和專欄之外,還有一些有別於內地報紙的地方:根據西藏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文件下達很慢的情況,經常在報紙上全文發表一些政府公告、決定等,及時傳達和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