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西藏日報》和其他報紙(2 / 2)

一九八七年拉薩發生兩次騷亂,西藏的新聞工作者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表現了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許多記者勇敢地奔赴現場采訪,及時作了報道,澄清了一些謠傳,穩定了人心。

一九九三年是西藏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不斷深化和發展的一年,也是《西藏日報》宣傳報道不斷深化和取得好成績的一年。這一年,《西藏日報》在新的一屆編委會領導下,振奮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抓實幹,貫徹“方向正確、擴大信息、貼近群眾,突出特點”的辦報方針,突出經濟報道,報道麵擴大,並新出了“周末”版。這個版的版麵新穎,內容豐富,有較強的可讀性,深受讀者歡迎。

在西藏辦報,沒有一支既懂政策,又精通藏、漢文,並具有一定新聞工作修養的人才,是絕對不行的。

《西藏日報》初創初期,報社以西藏軍區編審委員會為基礎,彙集了一大批精通藏、漢文的各族人才,其中包括西藏著名詩人擦珠·阿旺洛桑、江金·索南傑布,蒙古族格西曲吉紮巴,以及漢族學者祝維翰、劉立千等。同時從進藏部隊和工作人員中選拔幹部,攻讀藏語文,然後充實藏文報編輯部。一九五六年,舉辦首期新聞訓練班,參加學習的有藏、回、蒙古族學員150名;平叛、民主改革時期,從《人民日報》、《山西日報》、《四川日報》等報社和新華總社調進一批領導骨幹,報社力量大大加強,但仍不適應報社發展的需要。一九六六年三月,又在中央民族學院舉辦了第二期新聞訓練班,參加學習的有藏族學員41人。七十年代,又將一批人送往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深造。七十年代中和八十年代初,西藏日報社又和西藏人民廣播電台聯合舉辦了兩期新聞訓練班。並在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於一九八九年在西藏大學開辦了新聞班,為西藏的新聞事業培養後繼人才。

到一九九三年底,《西藏日報》已走過了三十七個春秋,它的印刷裝備也跨了幾個台階。創刊初期,使用的是用犛牛馱進西藏的對開平台機;一九六五年,用上了小高速輪轉機;進入九十年代,又有了膠印輪轉機,跨進了絢麗的彩色印刷年代。一九九三年底,激光照排樓落成後,《西藏日報》告別了“鉛與火”的曆史。

《西藏日報》藏漢兩種文字版的日發行量各2萬多份。到一九九三年,先後擔任總編輯的為金沙、莊坤、李文珊、尹銳、群覺、高延祥。

《西藏日報》曾一統整個西藏報業局麵三十年,隻是到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西藏自治區的報業才有了較快的發展。到一九八七年,西藏公開發行的報紙有中共拉薩市委機關報《拉薩晚報》和《西藏科技報》。此外,《日喀則報》、《西藏青年報》、《西藏法製報》等都是內部發行,而且刊期較長。

《拉薩晚報》創於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有漢、藏兩種文版。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拉薩晚報》與拉薩電視台聯合舉辦了“市長與市民專題對話會”,拉薩市的居民就自己關心的住房、環境衛生等19個問題直接與市長進行對話。對話期間,《拉薩晚報》共發表各類言論、圖片20餘篇(幅),進一步密切了共產黨與群眾的關係,幹部與群眾的關係。

《西藏科技報》(藏、漢文版)於一九七九年十月創刊,4開4版,半月刊。它以宣傳科技方針、政策,介紹推廣科技新成果,傳播先進生產技術,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等為內容。每期發行2.25萬份。

《西藏青年報》以努力反映西藏各民族青年的精神麵貌,探討西藏青年的特點為主要內容,引導青年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諸方麵奮發進取,成為熱愛祖國、維護民族團結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一九九三年《西藏文化報》和《昌都報》的創刊,使西藏報紙“家族”又多了新成員。《西藏文化報》由西藏文化廳主辦,報紙特別注意展示西藏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昌都報》的創刊,填補了地大物博的藏東門戶——昌都地區幾十年來缺乏文字傳媒的空白,為促進該地區的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