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日報》和其他報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方邊陲,聚居著12個民族,壯族人口約占三分之一。
廣西最早出版的報紙是康有為於一八九七年在桂林創辦的《廣仁報》。到一九四九年廣西解放前的五十多年中,先後出版報刊500餘家,而以抗日戰爭中、晚期在文化名城桂林出版的報紙為最多。臨解放前,廣西境內約有60多家報紙,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區有油印報15家。
一九四九年九月,由張雲逸等組成的中共廣西省委員會在武漢成立以後,即著手抽調一批來自老解放區的新聞工作者以及湖南新聞幹部訓練班的知識分子籌辦《廣西日報》。十一月二十二日桂林市解放,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員會(地下黨)出版的《解放快報》的部分人員,也參加了《廣西日報》的籌辦工作,並接收了國民黨的《廣西日報》。十二月三日,中共廣西省委機關報《廣西日報》在桂林市創刊。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二日,隨中共廣西省委遷往南寧市出版。一九五八年三月五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廣西日報》遂成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機關報。創刊時,社長為史乃展,總編輯為劉毅生、廖經天。嗣後至一九九一年,擔任社長或總編的為廖經天、姚天縱、鍾林、孫鴻泉、鍾紀民、容克、黃耿、董培華、楊誌慶。報紙的期發數由創刊時的3000多份,增加到一九九一年底的26.9萬份。
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二日,毛澤東在南寧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期間,給中共廣西省委的劉建勳、韋國清寫了關於如何辦好《廣西日報》的信,指出“省報問題是一個極重要問題”,“一張省報,對於全省工作,全體人民,有極大的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這對當時的《廣西日報》和全國報紙工作都產生很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日報》首先從加強報紙的指導性和進一步密切聯係群眾著手,改進報紙的內容。在剿匪報道中,記者深入戰鬥第一線,有時自帶電台,及時發回稿件。此後,報紙對城市的民主改革,農村土地改革,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以及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麵,都作了大量報道。其中關於黎(塘)—湛(江)鐵路與柳州鋼鐵廠等重大建設項目的報道,關於農村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和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等方麵的報道,都給讀者以較深刻印象。
在一九五七年反右鬥爭後,特別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中,《廣西日報》有過浮誇的報道。如關於對忻城縣十九小時采煤67萬噸、鹿寨縣一天煉出生鐵20.7萬噸、環江縣一畝一分多田中稻畝產13萬斤的報道等。
一九六○年冬,中共中央開始糾正經濟工作中“左”的錯誤,《廣西日報》認真總結“大躍進”時期報道上的經驗教訓,注意堅持新聞報道的實事求是、聯係群眾的作風。一九六二年五月,報社提出了思想性、藝術性、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多樣性、群眾性的“七性”辦報方針,積極改進報道,以增強地方特色和可讀性。在經濟宣傳報道中努力肅清“左”的流毒。如在農業報道上反對“一刀切”、瞎指揮,宣傳按勞分配原則,並由隻報道糧食生產擴大到林、牧、副、漁各業。在“學雷鋒”、“學焦裕祿”活動中,也突出報道了一批先進人物,促進了良好社會風氣的發揚。此外,報紙副刊上還開辟了近百個小欄目,以滿足讀者多方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