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廣西日報》兩次被迫停刊,總編輯鍾林被迫害致死。在宣傳報道上受“左”的思想影響很大。如一九六八年七八月間,報紙配合“中央文革”發布的《七三布告》,鼓吹“群眾專政”、“刮十二級台風”,加劇了廣西的動亂。一九七五年七月至九月間,開展“批修批資總體戰”,流毒甚廣。
粉碎“四人幫”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廣西日報》撥亂反正,熱情地宣傳了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報道了農村體製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鄉鎮企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報道了城市經濟體製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推行承包責任製等。在重視抓好糧食生產報道的同時,強調因地製宜,發揮本地優勢,積極發展甘蔗、水果以及鄉鎮企業生產。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科技和教育改革也著力宣傳報道了一些典型。
《廣西日報》重視在報紙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發揮報紙的輿論監督作用。如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發表的《暴徒淩辱女青年,共產黨員見危不救》,是一篇較有影響的批評性報道。它揭露了靈山縣陸屋公社一女青年因反對包辦婚姻,竟在公社門前被搶光財物,剝去衣褲,當眾受淩辱。當時數百名圍觀者,包括一些共產黨員、公社幹部卻都袖手旁觀。稿件發表後,中央有關部門要求嚴肅處理,報社半個月內收到來信1000多封。後來有關部門依法處理了有關人員。中共自治區黨委並就此事發出了《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和法製教育的通知》。《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個報道。
《廣西日報》一貫重視民族問題的報道。在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培養民族幹部、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麵作了大量報道。
廣西地處邊防,對抗美援越和保衛邊防等方麵,《廣西日報》都作了突出的報道。如一九七九年關於自衛反擊戰中的戰鬥英雄梁英瑞的報道,一九八一年關於法卡山守衛戰中英雄連長梁天惠的報道,一九八六年以“邊關行”為題的20篇係列報道,以感人的事實,激揚了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廣西全區到一九九一年底共有報紙54家,其中縣以上中共黨委機關報19家。除《廣西日報》外,有《南寧晚報》、《柳州日報》、《桂林日報》、《梧州日報》、《右江日報》等地、市委機關報12家,縣委機關報《鹿寨報》等6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地、市、縣報注意辦出地方特色。如中共百色地委機關報《右江日報》,根據民族聚居(壯、苗、瑤、彝、回、仡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87.14%)山區、又是老革命根據地的特點,對老區人民在戰爭和建設年代的貢獻,山區各民族人民發揚艱苦創業、團結戰鬥精神脫貧致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山區努力奮鬥等方麵作了突出的報道。
《廣西民族報》原名《壯文報》,是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一九五七年七月創辦的1張壯文報紙。主要用壯文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國內外重要新聞,輔導壯族幹部、群眾學習壯文,介紹推廣壯文工作的情況和經驗,傳播科學知識。其文章簡短通俗,並經常刊登壯語山歌和圖畫照片,很受壯族人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