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日報》和其他報紙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中心。
北京近代報業始於十九世紀末。最早出現的報紙是英國人艾約瑟(Joseph Edkin)於一八七二年所辦的《中西國見錄》。此後,有康有為一八九五年辦的《萬國公報》,資產階級革命派一九○九年辦的《帝國日報》。辛亥革命後,北京出版的報紙占全國報紙五分之一。一九一六年李大釗創辦《晨鍾報》(李退出後改名《晨報》),一九一八年邵飄萍創辦《京報》,陳獨秀、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都很有影響。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一九二四年中共北京地委創辦機關報《政治生活》。一九四六年初,北平成立軍事調處執行部,錢俊瑞等創辦了中共黨報北平《解放》報,二月二十二日創刊,五月二十九日被國民黨查封。一九四八年一月,北平共有大小報紙176家。到一九四八年底,尚有國民黨的《華北日報》、英文《時事日報》、《平明日報》等26家報紙。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北平和平解放後,除《新民報》外,其餘各報由北平軍事管製委員會接管。
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中共北平市委就決定出版1張機關報。解放後,利用接管《華北日報》的物資設備,於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創辦了《人民日報》(北平版)。三月十五日,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遷至北平,《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北平解放報》。由於大批幹部隨軍南下,《北平解放報》於八月一日停刊。一九五一年,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籌備工作重新上馬,成立了《北京晚報》籌備處。一九五二年四月,中共北京市委收購了公私合營的《新民報》,由晚報籌備處接辦,出至九月底。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北京日報》正式創刊,範瑾任社長,周遊任副社長兼總編輯。到一九九一年,先後擔任過社長、總編輯等主要負責人的為孫軼青、黃森、張大中、徐惟誠、王立行、許文、滿運來、劉虎山。
《北京日報》得到中共中央領導人多方麵的關懷和指導,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有力的領導。報紙出版之初,中共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彭真看到報紙與北京的實際工作缺乏聯係,便召集北京市各部門和區、縣負責人開會,要求各單位在工作中有什麼成績和缺點都通過報紙公開發表,以此向市委彙報,向全市人民彙報。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日,《北京日報》副刊登了一篇諷刺小品文《周末》,諷刺一個工作人員對國家建設不關心,對本職工作不負責,一心迷戀跳舞。不久,周恩來在政務院司局長以上幹部會上講話時引述了這篇文章,用來教育幹部。此事使北京日報社的工作人員受到鼓舞,以後《北京日報》副刊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諷刺小品。一九五八年,毛澤東把《北京日報》作為編得較好的地方報紙之一,推薦給有關負責人。一九六四年,他主動提出為《北京日報》重寫報頭。一九五八年,《北京日報》以“共產黨員應不應該有個人誌願”為題,在報上展開討論。在討論即將結束時,劉少奇應《北京日報》編輯部的請求,於六月三十日來報社座談,就共產黨員個人和組織的關係、個性和黨性的關係作了深刻的論述。根據劉少奇的談話,《北京日報》整理出題為《共產黨員應該有什麼樣的誌願》的社論,於七月二十九日發表。這篇社論為全國許多報紙轉載。
繼“共產黨員應不應該有個人誌願”的討論之後,《北京日報》在五六十年代又組織過多次思想討論,使這種宣傳方式成為這家報紙的一個特色。如在一九六三年,有大批初中畢業生分配到商業、服務業崗位,其中有許多人不安心工作,《北京日報》組織了“商業、服務業工作是不是低人一等”的討論,收到大量來稿來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商業部長姚依林很關心這場討論。李先念要國務院財貿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給《北京日報》寫文章,還要其他地方報紙也開展類似討論。六月二十七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北京日報》和其他報紙的討論,發表題為《一次很有教育意義的討論》的社論,認為這種討論“將為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商業,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商業隊伍的質量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