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日報》和其他報紙(2 / 3)

《北京日報》報道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的先進典型頗具聲勢,有些在全國也發生了影響。從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報道的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有:北京市建築業瓦工青年突擊隊隊長張百發,木工青年突擊隊隊長李瑞環,不斷改進革新鑽頭、創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切削工具的倪誌福,崇文區掏糞工人時傳祥,天橋百貨商場,石景山鋼鐵公司煉鋼廠白雲石車間,房山縣周口店供銷社黃山分銷店的“背簍商店”及經過艱苦奮鬥獲得大麵積豐產的南韓繼大隊等。這些先進典型的報道不僅在當時對實際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經過曆史的檢驗,一直閃耀著光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北京日報》加強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宣傳報道,先後發表了《從根本上認識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自私不是人的本質》、《努力把黨的形象搞得更好》等評論文章和《一畝半地的思考》等述評,並發表了介紹首都鋼鐵公司改革經驗的係統報道。從一九七九年十月起,連續報道了具有“一團火”服務精神的百貨大樓優秀售貨員張秉貴、勇於改革廉潔奉公的長城風雨衣公司經理張潔世、以賣“大碗茶”起家的“大碗茶商貿集團公司”(原名為大柵欄街道綜合服務合作社)等。

從五十年代起,《北京日報》在新聞界率先開展社會活動,以擴大宣傳效果,推動實際工作。一九五六年春節,由《北京日報》倡議,首都新聞單位聯合舉辦了北京市勝利杯環城賽跑活動。這一活動後來成為北京傳統性的群眾體育盛會。同年,《北京日報》又首創評選最受歡迎的國產影片和演員活動。這項活動年年舉辦,直到一九六四年《大眾電影》舉辦“百花獎”評選活動時才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北京日報社和有關單位舉辦了“振興中華”讀書競賽、中學生夏令營等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好影響。

一九六三年以後,《北京日報》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領導下,對“左”的思想傾向進行了抵製,不積極響應批判“有鬼無害論”,遲遲不轉載姚文元《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一文。後來被迫開展討論,也不扣“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帽子,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北京日報》與《北京晚報》、《前線》雜誌遭到了嚴重摧殘。“文化大革命”中,《北京日報》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影響下,也宣揚過不少錯誤的東西,如在一九七二年宣揚一個小學生“反潮流”,流毒全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發展,《北京日報》積極推進新聞改革,以提高報道質量。一九八六年,為配合中共北京市委和市府的工作,開展“服務工作大討論”,創辦了“‘窗口’行業見聞”專欄。共發稿件100多篇,透視了改革給首都“窗口”行業帶來的變化,反映了群眾的呼聲,促進了北京市財貿、交通、郵電、衛生、公用事業等“窗口”行業的改革和其他工作的開展。這個專欄被評為一九八六年全國好新聞一等獎。一九八七年,在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後創辦“改革、開放、搞活一百例”專欄,配合了十三大精神的宣傳。一九八九年,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領導下,關於製止動亂、平息暴亂的報道,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揚,一批稿件為新華社轉發和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報刊轉載。一九九○年,在迎接亞運及亞運會舉行期間,作了大量的報道,還出了“亞運專刊”。因為宣傳得有聲勢、有深度,受到亞運會組委會好評,並獲得“亞運宣傳版麵特別獎”。一九九一年,《北京日報》進一步加強了經濟報道,開辟了“效益開竅”、“房改紀實”、“菜籃子工程”、“學首鋼”等欄目。

《北京日報》從一九八九年以後,堅持通過人物報道,大力宣傳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奮鬥的革命精神。“無名者剪影”專欄,宣傳了200多名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普通勞動者。“他是共產黨員”專欄所報道的180多位優秀共產黨員中不僅有基層的,也有老一輩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如楊尚昆、彭真、聶榮臻、鄧穎超、康克清等。“科技之星”專欄,介紹了一大批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