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日報》和其他報紙(3 / 3)

為了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北京日報》開辟了“讀者來信”、“鍾鼓樓”等多種專欄,反映群眾呼聲,批評不良現象。同時還通過“內參”等途徑,向領導機關反映群眾關心的問題,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一九八一年,《北京日報》記者了解到勁鬆、團結湖兩個居民區大批住宅建成卻閑置未用的情況,寫成“內參”。中共中央書記處為此召開會議,請記者到會彙報情況,當場作出決定,促進了問題的解決。

北京日報社的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辦有《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原為《北京農民報》)、《生活參謀報》、《世界商品報》、《物價報》5報,《宣傳手冊》、《新聞與寫作》2刊,以及北京日報出版社和北京日報印刷廠和分廠。後來經過調整,集中力量辦好《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郊區版》3報和《宣傳手冊》、《新聞與寫作》2刊以及北京日報印刷廠。一九八八年建成印刷廠新廠房。一九九○年在印刷技術上實現現代化,“告別鉛與火,使上光與電”,報紙全部膠印和激光照排。一九九一年擴建綜合業務樓開工。

《北京晚報》創刊於一九五八年,辦得有北京地方特色。鄧拓撰寫的《燕山夜話》,在全國卓有聲譽,“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黨黑文”,《北京晚報》被迫停刊。一九八○年複刊,力求辦出新的特色。該報的“一分鍾小說”、漫畫專刊“刺兒梅”等均受歡迎。一九八四年七月還發起舉辦“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社會讚助活動。鄧小平為這一活動題了詞,全國各界以及海外人士熱烈支持了這項活動的開展。一九九一年,《北京晚報》由4個版擴大為8個版,加強了國內外大事、文化體育、社會新聞的報道,受到了讀者歡迎。

《北京日報郊區版》創刊於一九八○年十月三日,以京郊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為主要對象,兼顧郊區各行業的幹部和群眾。版麵內容密切服務於農村的改革開放和生產發展,並經常結合京郊實際,舉辦一些活動,深受農民歡迎。在京郊農戶中平均每2戶就有1份《郊區版》。

一九九一年底,《北京日報》期發數為60萬份,《北京晚報》為80萬份。

北京市在“文化大革命”前隻有《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幾家報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社會對各種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北京市的報業有了較大的發展。至一九九一年底,北京市有登記證的正式報紙23家。除市委、市政府機關報《北京日報》等3家報紙外,還有對象性報紙以及一些專業報。《北京青年報》創刊於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地方青年報之一。一九六○年,因國民經濟困難停刊,一九八○年複刊。《北京青年報》努力在特色上下功夫,結合報紙版麵開展豐富多彩教育活動。一九九○年開展的“國情教育活動”,一九九一年開展的“黨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動,在教育廣大青年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方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都公安報》創刊於一九四九年六月(當時名為《人民公安報》),曆史較久。一九八五年又創辦了《北京法製報》。《北京科技報》創刊於一九五四年。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期又創辦了《紡織科技報》、《北京電子報》等。以後又創辦了《北京廣播電視報》、《戲劇電影報》、《中學時事報》等一批文化教育類報紙。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六年,一批信息報紙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有《首都經濟信息報》(原名《首都信息報》)。隨著企業自主權擴大和經營機製的改革,少數大型企業又創辦了企業報,如《首鋼報》、《北京汽車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