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日報》和其他報紙
天津是中國北方的港口大城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業中心之一。天津第一張報紙《時報》,創刊於一八八六年十一月六日。為英國商人所辦。報紙有內容不盡相同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其後,有嚴複於一八九七年創辦的《國聞報》,英華於一九○二年創辦的《大公報》,天主教徒於一九一五年創辦的《益世報》,均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革命報紙在天津也有較長的曆史。創刊於一九一九年的《天津學生聯合會會報》,由周恩來主編,出版了100多期,是“五四”運動中宣傳新思想的重要陣地。《婦女日報》由劉清揚、鄧穎超於一九二四年創辦。雖然當年停辦,卻被譽為“中國沉沉女界報曉的第一聲”。《天津導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天津市工作委員會在河北省勝芳鎮出版,通過地下關係向天津市發行的,創刊於一九四五年九月三十日,是天津市解放委員會的機關報。
中共天津市委機關報《天津日報》,創刊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對開4版,是全國第一張中共直轄市黨委機關報。創辦時,實行社務委員會領導下的社長負責製。首任社長黃鬆齡,總編輯朱九思。一九五五年一月,《天津日報》由社長負責製改為總編負責製,總編輯是邵紅葉。從一九四九年四月至一九九三年擔任過《天津日報》社長或總編輯職務的還有王亢之、範瑾、李麥、石堅、魯思、邱允盛、吳炳晶。
一九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中共天津市委決定將渤海日報社、《天津財貿報》並入天津日報社。一九六一年,渤海日報社人員又撤回滄州地區辦《滄州日報》。一九六一年,《天津晚報》並入天津日報社。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天津日報社已初步形成一個以《天津日報》為中心的報業集團。截至一九九三年,已擁有《天津日報》、《天津日報農村版》、《采風報》、《球迷》報、《藍盾》共4報1刊。從一九八七年七月一日起,《天津日報》擴大為日出對開8版,最高期發行量達50萬份。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起,天津日報社實行自辦發行。
作為全國重要經濟城市的中共黨委機關報,經濟報道始終在《天津日報》占據重要地位。天津解放初期,圍繞恢複和發展工業生產這一中心,《天津日報》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報道。編輯部把精心寫好評論作為首要工作,發表了幾篇在全國頗為影響的社論。如,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發表的社論《盛錫福勞資糾紛的教訓》,著重闡述了中共的勞資兩利、發展生產的政策,批評了某些幹部“左”的思想,全國許多報紙轉載了這篇文章。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五日發表了社論《全市工商業者積極行動起來,開展反行賄,反偷稅,反詐騙國家財產運動》。這篇社論,問題提得早,文章寫得有文采,被當時中共天津市委書記黃敬譽為“洛陽紙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天津日報》撥亂反正,致力新聞改革。其中關於經濟新聞的改革尤為突出。《天津日報》把農村經濟體製改革作為農村報道的重點,並以一定的篇幅傳播農業科技知識。隨著城市的商業改革和流通渠道的改革,《天津日報》對商業門市部的經營方針、售貨員的服務態度、市場物價、商業網點建設以及租賃承包都作了及時報道。一九七九年,報上公開討論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問題,反映了企業缺乏自主權的困境和經理廠長們的苦衷,受到讀者關注。《一條蟲變成一條龍》的報道,反映重用一個技術人員對改變一個廠落後麵貌的作用,提出了改革人事製度的問題。一九八四年發表的來信《不用、不放,意欲何為》,尖銳地批評了浪費人才的現象,提出了人才流動的問題。一九八○年十月,《天津日報》發表《試論經濟中心作用》一文,是全國第一篇論述中心城市作用的專論,得到國務院領導人的讚賞,引起全國理論界的重視。《天津日報》的評論文章也以經濟題材為多數,並且強調理論色彩,如一九八六年發表的《商品——天生的平等派》,受到各方好評。
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重要講話以後,《天津日報》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為總題,連續發表了1篇社論10篇評論,在全國範圍內較早地集中宣傳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對於推動天津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揮了積極作用。隨後,《天津日報》在第一版開辟“解放思想大討論”專欄,編發了14期30篇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文章。市政府為此清理廢止了20件不適用的文件,並要求各部門對照檢查,把為生產服務、為群眾服務、為基層服務工作落到實處。中共十四大以後,《天津日報》著重宣傳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中共的基本路線,加強經濟報道,在第一版開辟了“經濟評析”專欄和開展經濟新聞大賽,發表了一批有份量的經濟報道,受到了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