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以後《解放日報》的改革,主要致力於宣傳報道的指導性和可讀性的結合,要求報道盡可能麵向社會,麵向群眾,麵向生活,要求報紙從內容、形式到風格,盡可能同廣大讀者靠得近些更近些。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報紙創辦“周末增刊”,免費贈送讀者,加強了報紙對讀者的吸引力和親近感。
一九八八年元旦起,《解放日報》由原來日出對開4版擴大為日出對開8版,把新聞改革推上了一個新台階。擴版的目的在於盡可能增加信息量,增強可讀性,增強群眾性。擴版以後的《解放日報》仍然是立足上海,同時兼顧華東各地,麵向全國。為此,從版麵到內容,作了一係列的調整和革新,保證每天有5個以上的版麵直接向讀者傳遞新聞信息,除要聞版和上海新聞版外,還有華東各地和國內新聞版,國際新聞版,還設有上海社會新聞專欄,體育和娛樂專刊。此外,設置了21個專刊、副刊,其中經濟類專刊有7個,還有文藝性綜合性副刊“朝花”、社會性綜合副刊“人民廣場”等。讀者普遍反映,擴版後的《解放日報》信息量大了,可讀性強了,同讀者近了。
《解放日報》堅持中共的黨性原則,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解放日報》在中共上海市委領導下,為貫徹市委決策,為穩定上海、穩定大局,發揮了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和中共的喉舌作用,雖在一時一事的報道上也有偏差,但沒有失控,受到領導表揚。次年,《解放日報》發表有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文章28篇,其中3篇被《人民日報》轉載。
一九九○年以後,《解放日報》貫徹執行從正麵宣傳為主的方針,連續報道開發浦東的有關政策和進展情況;大力宣傳南浦大橋等重大建設成就,熱情歌頌曾樂等先進知識分子的奉獻精神;對於全市的房改方案,在報紙上開展討論,有力地配合了這個改革方案的實施。同時,為了鞏固擴版成果,對報紙版麵提出“提高、充實、調整”的6字方針,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解放日報社還出版《報刊文摘》報、《支部生活》、《上海小說》以及《上海學生英文報》。《報刊文摘》報創刊於一九八○年元旦,以“集各家報刊之新,為讀者提供方便”為編輯方針,讀者遍及全國各地,一九九一年底發行量為220多萬份。解放日報社在一九七九年十月和一九八四年十月,先後出版的《解放日報市郊版》、《上海經濟信息》,於《解放日報》擴版後停刊。
上海解放之初,隨著《解放日報》的出版,《青年報》、《勞動報》、《人民文化報》相繼創刊,稍後又出版了《滬郊農民報》,初步建立起機關報係列。民營報紙方麵,《新民報晚刊》繼續出版,《大公報》、《文彙報》等先後複刊。不久又利用《新聞報》的原有設備,出版了《新聞日報》;利用英文《大陸報》的設備,創辦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份中國人自辦的主要麵向上海的英文報紙《上海新聞》(《Shanghai News》)。此後,上海報業又有較大變動。《大公報》上海版北遷並入天津《進步日報》;一些報紙如英文《上海新聞》、《勞動報》等先後停刊,一九六○年六月一日起《新聞日報》並入《解放日報》。六十年代,上海隻有兩家日報和一家晚報,每周出版的也隻剩下《青年報》和《每周廣播》等少數幾家報紙。
“文化大革命”中,在上海新聞事業被“造反派”奪權的同時,各種紅衛兵、“造反派”組織辦的報紙大量出版。主要的有《工人造反報》、《紅衛戰報》。這些報紙肆無忌憚地編造材料,鼓吹打倒一切。直到“四人幫”被粉碎,這種混亂的局麵才得到根本改變。
上海曆來是中國新聞事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的新聞事業又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麵。到一九九一年底,上海市共有各類公開發行的報紙67家。上海報紙不但數量多,品種多樣,而且許多報紙影響全國,發行遍及各地,如《文彙報》、《新民晚報》(本書另有專節介紹)。
隨著上海新聞事業的發展,報業結構也有較大變化。第一,新創辦了一批非機關報的專業性報紙。如文藝類的有《文學報》、《文化藝術報》、《文彙電影時報》等,青年、少年、兒童的報紙也有增加,以滿足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讀者的需要。其中由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自辦的《小主人報》和《我們一百萬》報為國內首創。第二,經濟類報紙迅速上升,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一年,上海新創辦的這類報紙有11家,其中有《新聞報》、《上海商報》以及跨省、市的《華東物價報》。第三,報紙出現了專業化傾向,到一九九一年底,上海以4開形式出版的各種專業性報紙有24家,如《大眾衛生報》、《上海環境報》、《市容建設報》等。第四,一批企業報創刊和複刊,到一九九一年底,上海有企業報154家,大部分在企業內部發行。